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三点导读

作者:徐长征 杜 江




  美点赏析
  
  鲁迅先生曾经在《且介亭杂文·说“面子”》中分析过面子问题,他认为“面子是中国人的精神纲领”“面子之有无,情况相当复杂”。确实,如果“面子”意味着尊严、正气等,“爱面子”当然应当尊崇;但是,如果“面子”等于爱慕虚荣,那么这个“爱面子”就值得我们深思。
  《面子》这篇小小说,写出了作者对于“面子”的认识。作者用简洁的笔墨刻画了几个鲜活的人物形象,特别是文中主人公张生,这是一个爱慕虚荣,视“面子”为生命的小人物。此人既有玛蒂尔德式的虚荣心,又像阿Q一样极容易满足。
  纵观全文,在张生的眼中,面子就等于金钱、权力、社会地位。为了面子,甚至可以放弃原则,一句“行啊,臭小子,你也会来这一套,不过,也给我长了面子”将做人的原则丢失尽了。张生非常渴望得到社会的认可,可是处在社会底层的现实,却让他的理想不得不转化为阿Q式的满足。读张生的故事,读者仿佛看到了陈奂生,看到了玛蒂尔德,看到了阿Q。
  此外,文中处处紧扣“面子”来写,张生因能帮助高高在上的姐姐并能享受城里生活,而感到满足,挽回失去的面子;因为同住一栋楼的邻居都是干部所以他感到自卑,甚至于羞愧,觉得毫无面子;当儿子的一个电话解了邻居的围,张生便得意洋洋,觉得面子十足;可是同样的方法,第二次却不灵了,原来老师直接找了杨志的爸爸,这让张生没有机会挣得面子,所以张生怏怏不乐。波澜起伏的情节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爱慕虚荣极要面子的人物形象。“张生的儿子跟张生要手机,给同学的爸爸打电话”“他儿子倏地像骡子受惊了似的向他身后撤”,设置的两处悬念引人注目,使文章出彩。同时也将小小年纪“儿子”身上的圆滑展露无遗。本文作者不仅向我们揭示了普通平民在物质生活满足以后,希望得到尊重的愿望以及他们对“面子”的错误认识。而且还从侧面将这个复杂的社会撕开一角,让人们去思考,去回味。
  
  难点指津
  
  本文写的是“面子”,那么到底什么是“面子”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张生所追求的“面子”。
  张生的姐姐请发财后的张生帮忙看房子,张生觉得总算把丢了的面子拾回来了,可为何“时间长了,等他了解了居住的环境后,却生出一种自卑感”原来这是一座“干部楼”,住的都是高高在上的干部,而自己只是个平民百姓,地位的悬殊使自己一点面子也没有,所以他感到尴尬,羞愧。而当他儿子通过同学的关系为邻居解围之后,他却突然觉得有了面子,面对别人的笑脸,再也不感到尴尬,产生一种阿Q式的满足,这种面子来源于他的虚荣心。看来在张生的眼中,面子就是金钱、权力和社会地位。他所追求的有“面子”就是拥有金钱、权力、地位。值得注意的是张生的这种心理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心态,更是我们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具有的,如文中“围观的人越聚越多,那邻居更抹不开面子了,和两名警察吵得脸红脖子粗”,邻居为何“抹不开面子”,因为围观的人越聚越多。在大众熟人面前,承认自己没办理驾驶证,而被警察批评,那多没能耐,多丢面子。“臭小子,你也会来这一套了,不过,也给我长了面子。”张生的这种不讲原则,要面子的心理,在这儿得到了极力的张扬。读至此,我们也深深感到悲哀,这种不良心态已经侵蚀到年轻一代,不但老师、家长、叔叔、阿姨都这么做,甚至学校里的小学生也如此。这种病态正在蔓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深思,这也正是本文主旨的深刻性所在。
  
  考点训
  
  1、请结合全文,谈谈张生的心理变化。
  2、张生希望帮助别人,可得知那个人是儿子老师时为何“满脸通红”、“怏怏不乐”?结尾这一段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3、读了全文,你对“面子”有怎样的认识?
  
  附:参考答案
  1、当姐姐请张生帮忙时,张生高兴坏了;等他了解了居住环境后感到自卑、羞愧;当儿子给邻居解围后,张生感到和邻里关系迈上了新台阶,不再感到尴尬;看清是儿子老师后,张生满脸通红,怏怏不乐。
  2、本来张生以为又可以让儿子为自己挣个面子,谁知那个是儿子的老师,老师比儿子厉害多了,失去一个长面子的机会,张生不免有些失望,以至为自己自作多情的行为感到羞愧。
  作者这样安排,深化主题,引人深思。点明了依托关系、讲面子的行为不只存在张生身上,还包括老师。说明社会不良风气已经侵蚀到学校这块净土。
  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