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8期

三点导读

作者:马康国




  美点赏析
  
  古今中外,月光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虽然是一句笑话,但外国散文《如幻的月光》一文为我们展现的的的确确是异域梦幻般的月光。在这里,“松枝”能“抚摸月亮的脸”,月光能“化庸俗为优美”,“石板瓦”似“擦亮的铜片”,“枯草”宛如“丝绸”,“水气”像“卷须”,“倒影”像“金盆”,……一切“添加了新鲜美感”。在梦幻般的月光里,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保持着亲善、和谐的关系。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把月光照临的大地作了全面的勾勒和透视,运用幻觉,从触觉、视觉、听觉等方面切入主题:作者幻想“松枝”在“抹”月亮脸上的“灰色皱纹”,在视觉上,月光改变了常色,掩饰了大地的瑕疵,而松鸡的“聒噪”,让“月影乱舞”,鱼的“应声跃起”,将“金盆”搅成“碎片”,视觉与听觉相互交融,形成了通感,作者将月光及月光下的细节动感,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幻的月光》是一篇纯美的散文。山村那寂静、梦幻的月夜,让人遐想不已。月光下的山村,单纯不乏多彩,恬静不乏生动,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东西都沐浴在银灰色的月光中。山村的夜晚,简单地形容,那就是静和幻。在作者笔下,这种静和幻是用声音以及动物们活动衬托出来的。猫头鹰在啼叫,蝙蝠掠过夜空,牛群在移动,狐狸在奔跑,鹿儿在站立,肥獾在穿梭,幽灵在嗦嗦,等等,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出山村月夜的安静与梦幻。可以想象,正是没有尘世的喧闹,才有月夜下动物们的自由自在。如幻的月光,是全文的灵魂。优美形象的句子,加上生动的比喻、比拟,月光有了生命,清新恬淡而又无限动感。山村的夜晚,因月光而美丽安详,夜晚的山村,因月光而充满了生机与梦幻。这就是作者纯美笔力之所在。
  
  难点指津
  
  我们常说,如诗的月光,如画的月光,但此文为什么是如幻的月光呢?
  这源于作者内心一种独特的灵感。文章一开头便写道:“一道白光从山后升起,顿时蒙上了神秘色彩的大地向我招手”,于是“我”便“沐浴在那清凉而神秘的光辉之中”。正是这种“神秘”牵贯了全文:“神秘”可以抹掉月亮的“灰色皱纹”;“神秘”可以带来“幸”与“不幸”;“神秘”可以“掩饰人的瑕疵,化庸俗为优美”;“神秘”可以让动物们自由活动;“神秘”可以带来“可爱”的“橙色秋月”;“神秘”可以“恐惧却又带着兴奋之情和生之喜悦”,......所有的梦幻,都来源于这种“神秘”。“神秘”不是别的,“神秘”便是月亮,“月亮”是“最大魔力的明证”。就这样,“如幻的月光”将这些月下景色的记忆串联起来,而且久久不能淡忘,“颇像纯银或纯金那样持久”。
  这种神秘的幻觉运用是独到的,作者在神秘月光下感受着月光带来的种种思索和享受,全身心投入到月光照临的情景之中,亦真亦幻。总之,全文构思巧妙,结构严谨,寓意悠长。
  
  考点训
  
  一、最能表现“如幻的月光”真谛的一句话是( )
  A、“月光能改变最常见的景色,掩饰人的瑕疵,化庸俗为优美”;
  B、“更迭的季节替月亮添加了新鲜美感”;
  C、“恐惧却又带着兴奋之情和生之喜悦”;
  D、“它们虽非松柏长青,但颇像纯银或纯金那样持久”。
  二、指出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句( )
  A、松枝迎风摇曳,像是在抚摸月亮的脸,想抹掉那遮掩清光的灰色皱纹;
  B、零星散布的农舍石板瓦屋顶映月生辉,恰似擦亮的铜片;
  C、鸢尾草矗立湖滨,俨如高耸的灰色尖塔;
  D、林间小径好像一条银灰色的蛇在躺着睡觉,矮橡丛弯弯曲曲的阴影成了蛇身的纹彩;
  三、对下面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从没有在每根细枝都悬挂着钻石坠子般露珠的桦树秃枝,或正在抽芽的柔嫩柳条之间看过月华,才真的不幸。”
  A、没有在每根细枝都悬挂着钻石坠子般露珠的桦树秃枝下看过月华,或者没有在正在抽芽的柔嫩柳条之间看过月华,是不幸的;
  B、从在每根细枝都悬挂着钻石坠子般露珠的桦树秃枝,或正在抽芽的柔嫩柳条之间看过月华,是不幸的;
  C、从没有在每根细枝都悬挂着钻石坠子般露珠的桦树秃枝下看过月华,是不幸的;
  D、从没有正在抽芽的柔嫩柳条之间看过月华,才真的不幸。
  
  附:参考答案
  一、A(此句为文眼,表现了如幻月光的魔力。)
  二、A(此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
  三、A(B句将意思理解反了,C、D句的理解较原句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