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知音难求的忧伤与寂寞

作者:周建华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认为《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笔者以为,文章所表达的应该是与愉悦得意相反的忧伤与寂寞。
  文章第一层用“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提挈全文,给山川风物定下“美”的基调;第二层极写山川风物之美;第三层从写景过渡到写人,表明中心。如果不看第三层,单从一、二层考察,的确能体会到一种愉悦,一种得意。“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面上写的是无人能欣赏山川之美景,实际表达的是缺少同道知音的忧伤与寂寞。第二层极写山川风物之美,是为后文表情达意蓄势铺垫。景色越优美,欣赏的人应该越多,但实际却恰恰相反。置身于灿烂景色之中,却无人与之共同欣赏;身处滚滚红尘之中,却无处觅得知音。此情此景,怎能愉悦,何以得意?这分明是一种“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式的大忧伤,大寂寞!
  陶弘景曾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之‘山中宰相’”。既然退居江湖,却不忘庙堂之事,忧国忧民之情可谓强烈!既如此,他怎能丢掉国家人民而愉情山水?这里写山水,实则写国事,写没有人能共同欣赏山水,实际是感伤没有志趣相投的仁人志士与他一道为国家分忧解难。世道的黑暗本已让他伤心不已,缺少知音更让他寂寞无限。好在还有一个谢中书,于是奋笔疾书,向这个难得的知音尽情诉说心中的无限忧伤与寂寞。
  学校:湖北省秭归县郭家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