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望”究竟应作何解

作者:尹国军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登泰山记》中,教师教学用书将“望晚日照城郭”的“望”字解释为“远看”。配套的朗读磁带读为:“望/晚日/照城郭”。我以为这种解释和断句不妥。“望”应解释为“至,将近”,此句应读为:“望晚/日照城郭”,其理由如下:
  首先,古称傍晚的太阳为“落日”或“暮日”,未闻有“晚日”之说,“晚日”说来别扭,听来刺耳,古人断然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更何况是姚鼐呢!
  其次,姚鼐是桐城派集大成者,他强调“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偏废”,“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同时他也强调:“苟舍其粗,则精者亦胡以寓焉!”可见他对语言的要求也是很高的。如将这一句话读成“望/晚日/照城郭”,似乎不大合乎音律,就更谈不上“清真雅正”了。
  也许会有人说,非“望”何以有“汶水、徂徕如画”呢?非“望”何以有“半山居雾若带然”呢?诚然,这似乎很有道理,但殊不知“望”的内容又何止这些,上文的“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又何尝不是“望”的内容呢?即便要“望”,也应在“苍山”之前,而不应在“晚日”之前吧。
  也许又有人说,“望”怎么能作“至、到,将近”讲呢?这不奇怪,这种讲法确实不多见,但并不等于“望”没有这种讲法。2002年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词典》第1608页就有这样的解释,并举有详细的例证:
  望:(11)介词,至、到。《世说新语言语》:“蒲柳之质,望秋先零。”(12)接近。韩愈《祭窦司业文》:“踰七望八,年孰非翁。”
  高中课文《采草药》就有这样的句子:“并、汾乔木,望秋先陨。”对“望”的注释亦谓“临近、接近”。可见,“望”可以解释为“至,将近”。
  学校:湖北安陆第一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