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探访北大

作者:胡 坚




  一
  2001年的8月,我迈出了通往前程道路上的第一步。那几天,比我们高一届的高三同学刚刚离校,我们便成了离高考最近的人。坐在补课的教室里,一歪脑袋,看见了来学校拿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师兄师姐们,我突然打了个冷战:我高三了!
  当时我生活得很郁闷,估摸自己学习不好,前程问题将一塌糊涂。除了一个无比清晰的梦想,什么具体的行动都没有。每天上课就在桌下翻些乱七八糟的书看,其中有一本就是被翻烂了的《北大往事》。直到那天暑假补课暂时结束(这是一年中最热的几天),老师告诉我们说放假七天时,教室里一片欢腾。我看着手里卷边的书,暗说:我要去北大看看!
  出乎我的意料,家里竟然答应了我的要求!后来我妈告诉我说当初这么答应,是因为想通过参观,鼓励我好好学习。但是从后来的状况看,她的这个希望简直是在往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我想,希望真是很艰难的一个东西。
  二
  我到北大的时候,正值暑假,校园里正经的学生不多,参观的人很多。在来京的火车上我想了一夜,不断地想起多年以前一位伟人跨出家门前写下的诗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可当我真正地一脚跨进那个千百次出现在梦境中的校门时,突然不知道自己寻找的是什么了。近一个世纪过去,时间的差距,成了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我在校园里乱撞,看见无数行色匆匆的学子、天真烂漫的小孩子,感觉燕园是他们的,但不是我的。在图书馆前,我看见一个孩子在照相留念,他的父亲在一旁说:“你以后要到这里来读书!”听他这么一说,我突然有些难过,当时是八月初了,他的孩子也许还有可能,而时间对我已经不多,也许我再也没有机会了。我收拾了一下情绪,见面前似乎并无警卫查岗,抬脚向图书馆走去,刚一进门,被门外视线死角里伸出的一只训练有素的手拦住了:“同学,你的证件。”“对不起,我忘了带。”谎言的速度掩盖了苍白,我转身走出。想到昨天夜里念念不忘的诗句“人生无处不青山”仿佛成了嘲笑一般:我的青山在哪里呢?
  当初的那一天是怎么度过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只记得校园里绿草茵茵,我在塞万提斯的塑像下看了许久。下午的时候,终于见到了当年从中文系毕业的一个网友。坐在学校里一个露天的小餐馆里吃东西的时候,竟然下起了雨,我们转移到室内,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一抬头,我突然看见她背后的墙上挂着一件铁艺雕塑——那是一个太阳,光芒扭曲。
  我对艺术品的鉴赏能力很有限,那金属壁挂之所以给我留下不浅的印象,是因为我在此后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先后三次从武汉来到京西,每一次都看见了这个东西。它对我,简直成了一个含义深刻的符号。
  三
  那次闲谈里,网友对我说了一句话:“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抓紧一点,够了。”这句话在后来的岁月里常被我默默念起,成为支撑我一步一步、有条不紊地前进的动力。
  在离开北京的时候,我在飞速南下的38次列车里决定做一个高考前的小小逃兵,对扑面而来的真实做一点小小的抗争。那天夜里,红旗列车里的空调开得很低,我被冻得睡不着,于是爬下床,到四面透风的车厢连接吸烟处体验着火车的速度。我知道,这车在空间上南下的同时也在驶向明天,在明天的太阳升起以前一切都在不可避免地走向真实。但无论明天是怎么样的,我已经有了决定。
  ——选自《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