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主题的传达方法举隅

作者:晓 苏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主题即文章的主旨。我在这里给大家介绍几种传达主题的有效方法。
  一是象征法。象征是一种运用十分广泛的艺术手法,它有三个特点:①用某一事物代表、表示别的事物;②用以代表、表示别的事物的这一事物必须具有独特而完整的形象;③这一事物的象征意义大于这一事物的本身。如曾卓的诗歌名作《悬崖边的树》,“不知道是什么奇异的风/将一棵树吹到了那边——/平原的尽头/临近深谷的悬崖上/它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它孤独地站在那里/显得寂寞而又倔强/它的弯曲的身体/留下了风的形状/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却又像是要展翅飞翔……”诗人曾卓在文化大革命中受到冲击,备受折磨,但他始终没有被苦难击倒,一直顽强不屈地生活着。这首诗显然是诗人坎坷人生际遇的形象写照,表现了诗人惨遭厄运却不屈不挠的坚强信念。但是,诗人没有像写政治抒情诗那样直抒胸臆,而是塑造了一棵树的形象,用一棵悬崖边的树来象征人,显得形象可感而又含蓄隽永。那棵树虽然临近深谷的悬崖,孤独而危险,但它却不怕孤独,临危不惧,依然保持着乐观向上的态度,它的身体虽然被狂风扭曲了,但它却仍然做出展翅飞翔的英勇姿态。诗人用象征的手法来表达主题,让读者一方面感受到了一棵独特的树的形象的美,一方面获得了超越树的许多人生感悟。这棵树的形象因为既有它的独特性又有它的普遍性,所以它象征的意义就远远地超越了一棵树本身,这样就使这首诗的主题拥有了宽广的阐释空间。
  二是反讽法。反讽与讽刺有相似之处又有本质的区别。相似之处是,二者都以矛盾和荒谬的事物为描写对象,从而加以怀疑、揶揄和嘲笑。不同之处在于,反讽的运用者不像讽刺的运用者那样,站在二元对立的一方对另一方进行明确的假恶丑和真善美的判断,从而对真善美进行歌颂,对假恶丑进行鞭挞,而是超越相互对立的二元,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来审视、拷问矛盾和荒谬的事物。这里举苏童的小说《神女峰》为例。这篇小说的人物很少,李咏和描月是一对恋人,李咏的朋友老崔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们都住在长江下游某个城市。故事发生在一条逆水而上的船上,李咏和描月是去三峡看神女峰,商人老崔坐船去武汉做生意,他们三个人包下了一个二等舱。情节说起来其实很简单,由于几句说笑,几个眼神,几回争吵,几番交谈,三个人物之间的关系就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李咏和描月本来是恋人关系,可后来描月背叛了这种关系;李咏和老崔本来是朋友关系,后来老崔却背叛了这种关系。描月和老崔之间本来没有关系,后来因为各自的背叛便产生了一种新的关系。作品题为“神女峰”,神女峰应该是一种忠诚的象征,但在这篇题为“神女峰”的作品中,作者描述的却是背叛的故事。这是一种典型的反讽手法。
  三是消解法。传统哲学把握世界的方式是建立在诸如善与恶、肯定与否定、本质与意外这一类二元对立的基本模式之上的。这种基本的把握事物的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并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甚至形成了一系列固定的等级秩序。所谓消解,就是解构二元对立,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将某些等级秩序颠倒过来。写作者用这种颠覆的思维来进行写作,就有可能对事物进行新的审视,作出新的评价,从而表达出新的主题。这里以韩东的经典诗歌《大雁塔》为例。诗中写到:“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有很多人从远方赶来/为了爬上去/做一次英雄/也有的还来第二次/或者更多/那些不得意的人们/那些发福的人们/统统爬上去/做一次英雄/然后下来/走进下面的大街/转眼不见了/也有有种的往下跳/在台阶上开一朵红花/那就真的成了英雄/当代英雄/有关大雁塔/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我们爬上去/看看四周的风景/然后再下来”大雁塔是位于古城西安的一处风景,这个建筑做为一处历史遗迹,无疑有它的价值与意义,至少它是某种文化的象征,某种精神的象征。大雁塔的象征意义,早已经成为一种等级秩序在人们心目中固定下来了,所以才有那么多人去攀登大雁塔,去欣赏大雁塔,或者说去朝拜大雁塔。但是韩东这首诗却把大雁塔在人们心目中的那种固定的等级秩序破坏了,颠覆了,从而消解了大雁塔长期具有的象征意义。诗人将大雁塔拥有的那些传统的意义消解之后,又给我们确立了什么新的意义呢?反复阅读这首诗,我们好象看不出什么明朗的确定的意义来。但是,在这首诗歌中,那种无法言说的意味倒是非常丰富的,它让读者产生无穷无尽的思考。这样说来,我们就可以认为《大雁塔》是一首主题模糊而多义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