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三点导读

作者:李锡林




  美点赏析
  
  《论语》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可见思念家乡是人的本能,是一种集体无意识。鲁迅先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说:“野人怀土,小草恋山。”是啊,小草依恋生养它的大山,人依恋生养他的家乡。
  自古以来,讴歌故乡、思念故乡就是诗歌创作的一个传统。特别是当人因种种原因不得不远离故乡时,那种对故乡强烈的爱,就演化成一种浓浓的乡愁。这种乡愁可以是一张船票、一枚邮票,也可以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
  诗人杨牧的《故乡》是一幅怎样的画呢?人和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在大众的审美阅读中我们较为一致地将“画”理解为“美”的代名词。所以当我们见到美的事物时,总是情不自禁地赞叹:“啊,真美啊,美得像画一样!”也正因此,我们又常常说“江山如画”。
  杨牧先生用“画”来比喻故乡,其热爱故乡、眷恋故乡的感情无疑是深厚的。那么诗人是怎样通过展示人和画的两种关系进一步写出故乡的美好的呢?且让我们品味一番。
  第一节写人是画的一部分,人与故乡融为一体,相依相恋。人在故乡中,就是“人在画中游”!这是多么诗意的意境,故乡又是多么地美好、值得留恋,含蓄而深情。第一节的最后一句“只看到天边遥远的云霞”,似乎发泄的是一种不满、一种遗憾,其实是一种超常表达,一种烘托,因为没有故乡,一切太近,反而感觉那种对故乡的思念很遥远,为下节的思乡之情作铺垫。
  第二节写人是画的欣赏者,人不再是故乡的一部分,而远离故乡。那么,人与画有了距离;也因为有了距离,就有了无尽的思念;于是故乡的影子时时浮现在诗人的眼前,于是故乡就成了“一幅挂起来的画”,近得似乎只隔着“一层薄薄的纱”。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既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也向我们传达了“故乡是美丽的”这一信息。但是,空间阻隔了一切,故乡实际上是遥不可及的,幻觉无法替代现实,对故乡的苦苦思念因得不到实现而形成一种拂不去的乡愁。这里,诗人借“月亮”这一典型的表达乡愁的传统意象,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也写出了一种淡淡的怅惘之情。
  整首诗形象感人,给人的想象空间大,意象新颖独特,富有感染力。
  
  难点指津
  
  读诗要从意象入手。
  诗中用了“画”“云霞”“月”“薄薄的纱”等意象,写出了故乡的美好,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眷念、赞美之情,同时也抒发了相思之苦,情感是丰富的。
  读诗还要琢磨诗人的炼字功夫。
  诗人在将故乡比做画时,分别用了两个动词“铺”“挂”。它们分别好在哪里?“故乡是一幅铺在地上的画”,真是锦绣河山。这是何等的大手笔!自豪感渗透在字里行间。“故乡是一幅挂起来的画”,这是一种幻觉,是一种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这种幻觉写出了诗人的思乡之苦,分外感人。“铺”和“挂”深得古诗炼字之妙。
  读诗还要看诗的结构。
  诗的两小节整饬中有变化,既含蓄又清新,体现了古典美和现代美的巧妙结合,是一首个性鲜明的思乡之作。
  
  考点训练
  
  用“月”来表达思乡之情是古代诗人常用的手法。你能举两个例子说明吗?
  
  附参考答案:
  例一: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例二: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