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2期

三点导读

作者:吕嘉兴




  美点赏析
  
  阅读《文嫂找钱》一文,能使读者为其质朴的语言所折服,为其丰满生动的人物形象而着迷,为其别具匠心的行文立意而叹服,更为其巧妙别致的结构而着迷。
  初读文题“找钱”,可以理解为买物品找回多余的钱,也可以理解为文嫂找自己的钱;读文章的前半部分,才明白文嫂在帮盲童找丢失的50元钱;读文章的后半部分方知文章的字面理解与文章的深层含义截然不同,文嫂不仅在找丢失的钱,也是在寻找儿子小强的那颗拾金不昧的赤诚之心。立意的深挖与创新为文章添色不少。
  “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的结构巧妙别致在于: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文嫂假装眼睛进了沙子,要求小强帮忙找钱,小强却执意不肯;文嫂拿出自己的钱垫上,盲童又婉言谢绝;此时小强改变主意,乐心帮忙找到50元钱,可是故事并没有划上句号;回家途中母子俩的对话才解开了谜团,原来小强捡到50元钱,只是体谅妈妈的困境,没有交出。“……你要是拿了那50元钱,妈就是真正的穷人,穷得连儿子也没有啦!”此话深深地感动了儿子,颇耐人寻味,可谓画龙点睛。
  
  难点指津
  
  这篇文章的难点之一是明、暗两条线索交替并行。明线叙述的是:文嫂帮盲童找钱。暗线描述的是:文嫂因势利导教育儿子小强,文嫂找的是钱,更是在寻找儿子的拾金不昧的赤诚之心。这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阅读本文时,应把重点放在文末几段。小强找到钱还给盲童,为何“耷拉着脑袋……欲言又止”呢?文嫂为何说“你要是拿了那50元钱,妈就是真正的穷人了,穷得连儿子也没有啦!”读时应联系上下文,反复咀嚼。
  难点之二是朴素的语言所蕴含的丰富的内容。全文叙述性较强,没有华丽辞藻堆砌,只有细细的描写,给人以质朴美,读来受益匪浅。如“俯着身子,双手颤抖着,贴着地面艰难的摸来摸去”写出盲童找钱的艰难:“小强不再蹦蹦跳跳了,耷拉着脑袋,磨磨蹭蹭地走在后面,默不作声,几次欲言又止”写出了小强沉重的思想负担;“你要是拿了那50元钱,妈就是真正的穷人,穷得连儿子也没有啦!”写出文嫂教子有方境界高,可谓余音绕梁。
  
  考点训练
  
  (1)整体感知文章,全文描述了什么事?请概括之。
  (2)小强把钱还给盲童,回家途中为何还闷闷不乐呢?
  (3)怎样理解文嫂说的“你要是拿了那50元钱,妈就是真正的穷人了,穷得连儿子也没有啦?”
  (4)文章哪个人物最让你感动,请说明理由。
  
  附:参考答案
  (1)文章记叙了文嫂接儿子回家途中,帮盲童寻找丢失的50元钱,儿子小强体谅母亲下岗缺钱的困境,捡到钱不愿交出,后在母亲言行的感召下,悟出了道理,把钱还给盲童。
  (2)小强把钱还给盲童,回家途中闷闷不乐是因为他不明白母亲的做法,不懂母亲的良苦用心。
  (3)文嫂的良苦用心在于教育儿子要诚实,要做一个拾金不昧的人,不要因为个人私利丢了起码的做人准则。
  (4)任选一个都行,言之有理即可。
  盲童:帮五保户买药,乐于助人;不要文嫂的钱,诚实。
  小强:体谅母亲,有孝心,把钱还给盲童,知错就改。
  文嫂:帮盲童找钱,乐于助人,因势利导,教育儿子有方,待人大方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