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宝钗是做表面文章吗

作者:王春红




  《宝玉挨打》一文写到宝钗去看望挨打后的宝玉的情景,教参认为“宝钗的关切多半是表面文章”,是虚伪的。我以为这大可商榷。
  教参提供的“罪证”有二:一是宝钗托着药进来,“一个‘托’字,反映了宝钗光明正大之态以及意欲让大家注意到她对宝玉的关切的心思”;二是“当袭人怪罪薛蟠时,她言谈堂皇,表现大度,并借机规劝了宝玉”。笔者以为这两条均不能定宝钗的“罪”。
  首先,我认为宝钗的送药是真诚的关切。理由之一,作者从全知叙事的角度描写了宝钗的心理:“宝钗见他睁开眼说话,不像先时,心中也宽慰了好些。”这不是关切是什么?理由之二,我们再看宝钗的言语神态:“‘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自悔说的话急了,不觉的就红了脸,低下头。”这是怀春少女的心思与神态。她爱宝玉,焉能说她对所爱之人的关切是假?至于宝钗“托”着药进来,而不是“提”着或“袖”着,我以为这正符合她的身份与性格:宝钗是一个大方的大家闺秀,不是一个忸怩的小家碧玉。
  其次,我认为她对宝玉的“规劝”是一种真诚的关切。宝钗的思想确实是封建主义的,所以她才批评宝玉“素日不正,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但这样的“规劝”绝非用虚情假意的“关切”去讨好宝玉,而是一种真诚的“恨铁不成钢”式的关切。她真心希望宝玉能“改好”,走上经济仕途的“正当”道路。我们固然可以说她的思想局限于时代,不及黛玉“高超”,但我们绝不可因此怀疑她的人品,怀疑她对宝玉的关切的真诚。我以为,教参所犯的错误就是把思想和人品混为一谈,用政治的单色调涂去了人性的多彩。
  
  作者系江西遂川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