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三点导读
作者:杨和波
《有些人》以独特的心灵视角,摄取现实生活中的“人性景点”,挖掘出凡人琐事中所包含的深厚意蕴,给人启迪,给人遐思。
第一件事:女老师坦诚地向学生请教“挖”字的写法。事虽小,却正是该师学者风范的真诚体现,是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儒家要义精典而又鲜活的解释,也是对天下莘莘学子无声的告诫——不要强不知而以为知,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
而更为可贵的是,老师这一小小的举动竟“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第二件事:作者通过写米店老板一句简单的台词——“不敢”,却毫无含糊地向天下商人昭示着一种“尊贵而古老”的商道行规——诚信,言必信,行必果,任何不义之财都不得据为己有,“举头三尺即有神明”,商人尤须要“慎独”。
第三件事:作者通过反思和自责自己对大街上孤苦无助之人的冷漠,来唤醒世人渐渐沉沦了的善心,通过现身说法借以激发人类的善言善行。
第四件事:作者通过写代数老师拖着疲惫之身为“我”应考而进行的热心而专注的讲解,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种“君子谋道”的精神和诲人不倦的师品。总之,作者能从平淡琐屑的素材中,敏锐地捕捉到生活的精义,阐发出学道、商道、人道、师道的大义,从而达到化平淡为神奇的思想境界,能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发人深思。
另外,本文叙事凝练,融事于议,融事于感,或者说事为情铺,事为理铺。作者把简练的叙事融合到对生活细腻而独特的感悟之中,从而开拓了文章的思想境界,跳出了平铺直叙的俗套。在表达方式上,作者一人一事,一事一感,一事一议,前后铺排而又浑然一体,有力地切合文题《有些人》的应有之义。在用语上,以典雅庄重见长而又不乏简洁质朴,文中比喻新鲜贴切,作者用字精粹,并精心炼句,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
难点指津
张晓风的文章警辟而畅达,颇有学者之风,她往往能把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东西言传出来,让读者心领神会并引起共鸣,在这种“言传”中,往往闪耀出作者的智者之光、心灵之火,传达出作者对生活的深层思考,从而大大增强了文章的厚重感和独特感受。如作者第7段的心理描写“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教师的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这一段描写揶揄而又带有几分凝重感。她用看似悖理的教学现象,向教育界提出了许多耐人寻味而又发人深思的深层问题,向现行教育机制提出了严肃质询,向为师者暗示了几许期待。再如,为了突出米店老板的诚信之道并对天下商人有所启迪,作者意味深长的写道:“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有神明’?”——这里有对米店老板诚信守道的敬畏,有对天下经商者的谆谆开导,有对自己为人处世的自我警策。总之,文婉而意丰,味浓而旨远,语重而心长,把深刻而丰富的商业道德浓缩到一句简而又简的平淡话语——“不敢”之中,这正是作者运笔细微而又匠心独到之处。
类似的警辟之语,婉约之辞在文中比比皆是。如“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上苍曾让我们相遇同一条街,为什么我不能献出一点手足之情,为什么我有权漠视她的痛苦?我何以怀着那么可耻的自尊?”“那陌生人的脸于我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谁能预测自己在考场后的人生?”“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这些精心提炼的句子饱含着作者对人生世态乃至自我情感的深深体察,折射出作者光明磊落的情感世界。
考点训练
一、文中“有些人”,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作者能终生清晰地记得他们?
二、文中有许多比喻句,试体会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1、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
2、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肋下生翅一般。
3、他的眼睛闭着,黎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
4、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流利的彩笔。
附:参考答案
一、见文中“美点赏析”。
二、1、形象地写出了那些人对“我”的印象之深,给“我”的影响之大。
2、用新奇的比喻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快乐无比的自豪感,把无形的心理活动具体化、形象化了,有呼之欲出之感。
3、突出了中年人的瘦弱不堪,为后文写“我”的自责和愧疚作铺垫。
4、暗示代数老师热情而专注的讲解给“我”带来愉快而美好的感受,并形象地写出了“君子谋道”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