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三点导读
作者:孙淑芳
一篇好的小小说,必定有一个好的内核,好的立意。此文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发人深省。反腐倡廉,自有官制以来,即常提不绝,然而腐败之风却是屡禁不止。从黑旮旯村——一个窝在大山里的穷山村走出的大学生郑三娃,当选县长之后,两袖清风,一心想造福家乡,为人民办实事,但是却发现美好的理想竟不得实现,家乡父老根深蒂固的拜官思想即是滋生腐败的终源。可愤?可怨?可悲?可叹?郑三娃的心情更加沉重。这同时也引起我们的深思:中国几千年封建糟粕文化的浸染,何时才能铲除?
这篇小小说在表达主题时可谓是一波三折。这正体现了小小说切忌平淡,讲求矛盾集中,奇峰突起的特点。小小说是叙事文体,叙事文体不可避免地要涉及故事,故事从发生到发展到高潮直至结束,这个过程一定要有起伏。起伏就是节奏,这是小小说必须注意的,否则就会趋于索然无味。在起伏之间,节奏控制好了,韵律自然就出来了。现在我们来看一下本文的情节起伏:第一折,长满野菌的危房出售1000元却无人问津;第二折,许久后的一天,几十号城里人开出天价争购危房,实则变相行贿;第三折,郑三娃无偿奉送房基,却又引起村人抢购危房的闹剧,只是因为“这地方风水好”,本文节奏一再灵走,到最后郑三娃的一腔热忱化为满怀的沉重。结尾陡然一收的时候,我们的心不自觉地也是一收,然后再荡漾开去,回味无穷。
这篇小小说的又一特点是:短句式,多段落,无赘言。小小说号称文学的轻骑兵,属于快餐文化,所以篇幅不宜太长,句式不宜繁冗,语言更是应该精练。精练的含义是:简洁而又准确。如“但这房子一不能住人,二不能储物,又处在穷山沟里,无开发价值,唯一值点钱的就是地基,1000元就卖。”一句话,用了6个小短句,准确地表达了3层意思:危房没有实用价值,值点钱的只有地基,愿意出售的价钱。其中“没有实用价值”的原因又有3个:不能住人,不能储物,位置不好无开发价值。这就是小小说,用最精练的语言诠释最丰富的内容。
难点指津
小说三要素中,人物乃第一要素。这篇小小说中主要写了4组人物:县长郑三娃,村主任郑得柱,城里的国家干部,黑旮旯村的村民。到底谁是文中的主人公?这是本文的难点。
判断一篇文章的主人公,首先要弄透本文的主题。而小小说的主题的揭示一般体现在情节的高潮之处。如果有人把此文的高潮定于情节的第二折——暴露一些国家干部不思正事、变相行贿、谋取私利的腐败之风时,就会将主人公错误地定为:城里的国家干部。而这一折实际上只是本文主题的一个较浅的层面,并未深入骨髓。可能不会有人把主人公定为:村主任郑得柱,因为他几乎与主题无关。同学们绝大多数也许会将县长郑三娃确认为主人公。我们来分析一下,本文的主题是否是要赞扬县长郑三娃清正严明、廉洁奉公的高尚品格与作风呢?如果是,文章最后为什么还写“郑三娃的心情更加沉重”呢?显然“郑三娃的心情更加沉重”是在导引我们的视线,这篇小小说有着更为深刻的主题思想。回溯前文,可以找到“郑三娃的心情更加沉重”的真正原因:村民抢购房屋及村民代表性的发言——“郑三娃从这房子里走出去当了县长,这地方风水好哇!要是咱家也出个县长什么的,还不是有人大把大把地给我们掏银子……”这才是本文的高潮所在,是主旨的集中体现。黑旮旯村培养出了清官郑三娃,而黑旮旯村村民渴望家里走出个当官的是为了能坐享受贿,这无疑具有反讽的力量,引人深思。因此,这篇小小说的主人公应定为:黑旮旯村的村民。
考点训练
1、本文情节跌宕,巧设悬念,你能找出文中悬念之处吗?
2、小小说中村主任这个角色有何用处,能否去掉?
3、小小说中的主题思想在现实中有何意义?
附:参考答案
1、①悬念一:很久无人问津的危房,在突然的一天,竟被几十号城里人争相抢购。②悬念二:县长郑三娃无偿奉送的房基,却被黑旮旯村村民竞相购买。
2、村主任在此文中起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属线索人物,不能去掉。
3、现实生活中仍有很多像黑旮旯村村民那样的人,他们有着最功利的封建文化心理,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障碍,改造他们的愚昧落后思想迫在眉睫,但也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