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正确认识作文引言的意义

作者:马新民




  话题作文已考了多年,这种命题形式的某些弊端也开始引起了各地命题者的关注和思考,从2006年各地高考和中考试卷的实际情况来看,话题作文已不再是唯一的出题形式。但是,无论是不再给出话题核心语的所谓的“新材料作文”(这种所谓的新材料作文与传统的话题作文的相似之处是根据所给材料写一篇文章,最大的不同是不再明确要求“以……为话题”,需要考生自主确立话题),还是限定文体的所谓改进型话题作文,大多还是承继了材料作文和话题作文的基本形式,在提出具体的行文要求之前出示一段引言材料,这段引言材料或是一个故事,或是一段阐释性文字。那么,在具体的写作中,这段引言材料该如何使用呢?
  首先,要明确认识到这些引言材料最好不要大段地直接进入文中,不要成为弥补字数的救命稻草。我们先来看两篇例文。
  甲: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古时东瓯(今浙江南部沿海一带)人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之处,就无虎。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国君。由于东瓯话“火”和“虎”的读音毫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于“扑火”,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来了冯妇。第二天市场上失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众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大火烧到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被活活烧死。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据《郁离子·冯妇》 改编)
  上述寓言中的人物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彼此一再产生误解,以致冯妇葬身火海。由此可见,语言上的沟通成功与否,有时影响巨大。请以“语言与沟通”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可结合个人见闻、感受或学习语言的体会。
  
  由冯妇之死想起
  
  在晋国有个叫冯妇的人,他善于搏虎,凡是他出现的地方,就无虎。所以晋国的人称他为武松再世。而在东瓯,人们住的是茅屋,经常发生火灾,为此痛苦不已。有个东瓯商人到晋国去,听说晋国有如此一人,东瓯商人回去后把这个消息告诉国君。由于东瓯人“火”与“虎”的读音毫无区别,国君误以为冯妇善于扑火,便以隆重的礼节从晋国请来了冯妇,第二天市场上失火了,大家跑去告诉冯妇,冯妇捋起袖子,跟着众人跑出去,却找不到虎,大火烧到王宫,大家推着冯妇往火里冲,冯妇被活活烧死,那个商人也因此而获罪。
  ……(中间部分略)
  在我们中国由于语言沟通的问题使我们经济的发展不多不少也受到阻碍,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很多个民族组成,各个民族都有自已的语言,因此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发展,虽然这样,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从而学会其他语言,从而使我们语言沟通得到进一步加强,使我们在经济发展上消除障碍,使经济得到发展。
  由于语言沟通对我们是如此重要,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学习,再学习从而使我们处于比较良好的状态去适应社会的发展。我们还要认真总结经验,用科学的思想指导我们前进。
  乙: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小护士为病人扎针,两次都没有成功,虽然之前已经实习过很多遍,可毕竟这次是很正式的第一次,她很紧张。病人安慰她说:“不要紧的,再来一次,我相信你。”第三针终于成功了,小护士非常感激病人的鼓励,病人告诉她:“我的女儿正在读医科大学,和你差不多大,我真希望以后她扎第一针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还有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老妇人对帮她推开商店沉重大门的青年表示感谢。青年说:“我妈妈和您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当她遇到这种情况时,也会有人为她推门。”这位病人和这个青年都懂得,做人,要将心比心,请以“将心比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心系你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在我们的人生岁月中,有很多时候需要我们将心比心。
  经常听姐姐诉说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但有一件事却扎根我心,挥之不去。那是她一个人去大学报到的时候。依着通知书上所说的,她在指定的一站下了汽车,不料却在霏霏细雨中迷失方向——而到学校却还要走一段路。正好迎面过来一个中年妇女,她便向她问路,那妇女也许意识到姐姐是多么费力地听她同样费力讲出的“普通话”,便索性要送我姐一程。她为姐分出一半伞,原路折回,径直送姐至校门口。后来姐才知道,这“一程”竟足有两站,姐姐无比感激。她却只解释道,她也有个孩子同我姐姐同时报那所大学,本来可能跟姐姐成为同学的,可惜未被录取,只得去了北方的一所学校。“假如我的孩子迷路了,我也希望有人能送他。出外求学嘛,总会遇到困难的。不过正是因为求学,你们可要好好珍惜啊。”姐姐告诉我她始终忘不了这番话。而从此以后,我也忘不了这番话。这不正是幼吾幼的诠释吗?这也是将心比心的一次升华。
  同样地,听说着另两个故事。一位刚参加工作的小护士为病人扎针,两次都没有成功,虽然之前已经实习过很多遍,可毕竟这次是很正式的第一次,她很紧张。病人安慰她说:“不要紧的,再来一次,我相信你。”第三针终于成功了,小护士非常感激病人的鼓励,病人告诉她:“我的女儿正在读医科大学,和你差不多大,我真希望以后她扎第一针也能得到患者的宽容和鼓励。”多么闪光的心灵!这是对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又一诠释,这是将心比心的又一次升华。还有另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老妇人对帮她推开商店沉重大门的青年表示感谢。青年说:“我妈妈和您年纪差不多,我只是希望当她遇到这种情况时,也会有人为她推门。”这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演绎,这是将心比心在诠释。
  真的,有太多的时候需要我们将心比心,如果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能够多一点将心比心的感悟,就会对老人多一份尊重,对孩子多一份爱怜,就会使人与人之间多一点宽容与理解,少一些计较与猜疑。
  上述甲文开头部分几乎原封不动地照搬了话题引言材料讲的寓言故事,乙文第三段讲的故事也全部照搬自引言。在行文中,用话题材料开头虽无不可,但这种写法陈旧的“引……议……联……结”的模式痕迹太重,缺乏创造性,难于一开始就抓住阅卷人的眼球。而用话题做核心论据更是非常错误的选择,试想,一篇作文800字,抄材料就用去二三百字,那么,你的文章的独创性在哪里呢?而且这样的例子也实在难以引起阅卷者因为读到新颖陌生的事例而产生的阅读愉悦,阅卷人一看就知道你缺乏创造性而且阅读积累极少,根本就不可能给高分。
  举例论证是中学生议论文中最常见的论证方法,用例可以弥补中学生理论修养之不足,同时也有助于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800字的作文。选例的基本原则是准确贴切,即选例不出错尤其是不出常识性错误,同时能很好地佐证自己的观点;第二个原则是典型新颖,也就是选例要能很典型地说明问题而非似是而非,同时应力避那些“熟面孔”,也就是说不要总是拿爱迪生张海迪那么几个俗烂的例子来说事,当然更不能把题目所给的例子直接搬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因此,在具体行文中,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将引言材料直接引入文中。但你可以此为起点正向或反向联想,寻找合适的典型的例子,实在找不到也可以根据其同构故事或事例,但不可机械照搬。
  既然不可照搬来做写作素材,那么,这些引言材料的意义和作用到底是什么呢?
  考试其实通篇都是在回答问题,作文当然也不例外,不管选择什么文体来作文,文章都要对作文题目提出的问题或理性或形象地做一个明确的回答。也就是要养成在下笔前先用一句话来回答话题的问题从而明确提出观点的习惯。就作文命题而言,它限定的是思维的方向、取材的范围,文章的行文在这两方面一定要考虑到引言的要求或暗示。如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话题核心语只是一个行文范围而没有答案没有观点,那么如何确立正确的观点呢?这时引言材料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
  当年的高考题目在讲了《智子疑邻》的故事后说“以上是《韩非子》中的一个寓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听到类似的故事;但是,也常见到许多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情况。我们在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的时候,感情上的亲疏远近和对事物认知的正误深浅有没有关系呢?是什么关系呢?请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这段话中的两个问句极其重要,不管你采用怎样的形式来写作,心中都要时时想着这两个问题,文章一定要或形象或直接地来回答这些问题,否则就不能得高分。当年备受争议的江苏考生费滢滢的作文《人情与季节》(例文见本刊2006年第3期44页)以25分的低分惨遭滑铁卢,就是缺乏这种回答问题意识的典型例子。
  而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就隐藏在引言材料所讲的寓言故事中,这个故事的寓意是“感情的亲疏往往影响我们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我们的文章只要在这个基础上确立观点就可以了,事实上,很多以故事作为引言材料的作文,不管有没有明确提出问题,我们都应该正确分析故事的寓意或主旨,并以此为行文立意的基础。如果你的文章观点与引言材料的主旨没有关系,那一般都是偏题或离题的。
  除了故事性的引言材料外,还有一些题目的材料是阐释性的,如2006年安徽高考作文“自然是一本书,社会是一本书,父母是一本书,老师是一本书,同学是一本书,自己是一本书。人生经历中,各种接触、交流的过程都是读的过程。读是面对,读是探索,读是了解,读是感悟,读是品味、读是沟通、读是超越……,请以《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这段引言有两个层面:一是阐释“读”的对象,一是阐释“读”的方法和意义。如果我们选择议论文或散文形式来写作,完全可以从中选择某个层面,将材料的句子稍加改变作为文章每一段的开头,逐层展开,文章一定脉络清楚,层次分明,并且非常便于快速行文,中下层次的学生不妨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