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莲灯

作者:林徽因




  如果我的心是一朵莲花,
  正中擎出一支点亮的蜡,
  荧荧虽则单是那一剪光,
  我也要它骄傲地捧出辉煌。
  不怕它只是我个人的莲灯,
  照不见前后崎岖的人生——
  浮沉它依附着人海的浪涛
  明暗自成了它内心的秘奥。
  单是那光一闪花一朵——
  像一叶轻舸驶出了江河——
  宛转它随命运的波涌
  等候那阵阵风向远处推送。
  算做一次过客在宇宙里,
  认识这玲珑的生从容的死,
  这飘忽的旅程也就是个——
  也就是个美丽美丽的梦。
  
  (选自《林徽因文集》)
  
  三点导读
  杨 璨 赵育亮
  
  美点赏析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出生于浙江杭州。书香之家的濡染,父亲精心的雕琢为中国培养了一位优秀的女建筑师、女作家。也因着当代三位天之骄子(建筑学家梁思成,诗人徐志摩,哲学家金岳霖)的陪衬,她的生命一直上演着东方女性的传奇。她用淡雅、朴素、灵性的心捕捉着中国历代建筑的精髓,创造着诗歌的华章,感受着生活的美丽与哀愁。
  《莲灯》一诗正可谓是林徽因一生的写照。不管生活的浪涛怎么汹涌,不管外界的风云如何变化,她都坚守自己心中那朵洁白、幽静的莲花,用花心的那一点亮,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尽管人生只是宇宙里的匆匆过客,但也要“玲珑的生从容的死”,即使所有这一切,只是一个“美丽的梦”。首先,诗人选择了高雅素洁的莲花隐喻自己高贵纯净的心灵,为读者营造了清水出芙蓉的意象之美。当然,以莲喻人,司空见惯,可是,诗人却让这莲心中“擎”出一剪蜡光,这便如黑夜中伫立千年的桂树,枝头缓缓升起了一轮明月,顿时有了生气。而且,这剪光,更“擎”出的是诗人于娴静里始终不弃的精神之美。肺病的长期折磨,建筑事业的举步维艰,动荡岁月的不甘又无奈,情感的纠葛,一同构成了一个单薄柔弱女子生命里的惊涛骇浪,所以莲灯或“明”或“暗”,或“浮”或“沉”,这才是真实的林徽因。她也有过灰心,有过迷惘,然而,只要那如“花一朵”的光还在闪着,人生的莲灯就没有熄灭,信念、坚强、智慧、高贵必将推动这叶生命的“轻舸”“驶出江河”,走得更远。美丽而智慧的林徽因,用美丽而智慧的诗句,讲述着生的坚定与忧伤。坚定是一种生活态度,忧伤是生命的本质,两者的互动,促成了人生的丰富,也促成了诗歌的主旨之美。同时,诗歌两句一韵,整齐中富于变化,既体现着诗歌的音韵美,又体现出诗人稳重而浪漫的性格美。
  
  难点指津
  
  本诗运用象征手法,以“莲灯”之于“浪涛”,象征精神品格之于人生坎坷,展示了诗人内心积极而热诚的生命态度。然而结尾,却以“过客”自比,视人生旅程为“飘忽”“美丽”的“梦”,又似有消极之感。实则不然,诗人在这里努力要诠释的正是豁达与坚忍。林徽因是敏感而丰富的,在艰难的生命旅程中真切地体味到:生命本既如此,短暂而不可捉摸。既然人的一生倏忽易逝,那么“过客”之叹也就合情合理了。但自比“过客”的林徽因,更是坚毅而聪慧的,她知道游戏人生,只能让她的生命苍白空虚。正如她从不缺乏养尊处优的物质条件,但她还是选择了需要跋山涉水、历尽艰辛的建筑事业,选择了需要呕心沥血的文学创作。她认为:人生唯其短暂,生活充满苦难,所以,生就要玲珑璀璨,死也要从容潇洒,用坚忍与豁达去面对五味人生,自会收获“梦”一般的绚烂美丽。现实残酷,我仍潇洒迎接,幸福自会垂青;人生苦难,坚持从容应对,尊严自会显现。这与朱光潜《悲剧心理学》中阐释的美学理论“悲壮产生崇高”如出一辙。
  
  考点训练
  
  1、“莲灯”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2、本诗结句是否同苏轼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样有消极之音?
  
  附:参考答案
  1、见[美点赏析]
  2、见[难点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