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9期

电话在午夜响起

作者:克里斯蒂·科雷格




  午夜的电话铃声似乎总比白天更刺耳、也更急促。被惊醒的我从床上一个激灵坐起来。电子钟上红色的“12”在黑暗中显得尤为诡异。我想起远方的亲人和朋友,各种可怕的猜测涌进脑海:急病?意外?暴力?
  我一边推醒丈夫,一边心惊胆战地拿起话筒:“喂?”
  “妈妈,”听筒里的声音气若游丝,几乎被电波的杂音淹没。但“妈妈”这个词对一个母亲来说和其他单词都不同,即使再微弱、再模糊也能穿越时空,像冲锋号一般盖过世间万籁。
  电话里的声音年轻、无助、带着哭腔。我紧紧抓住丈夫的手,眼前浮现出女儿玛莎楚楚可怜的小脸!“妈妈,我知道现在很晚了……但是,求您先别问问题,请让我把话说完。是的,我喝了很多酒,我知道我不应该开车,但……我刚才撞到桥栏杆上,差点儿翻车……”
  我倒吸一口气,头痛欲裂。疲劳、紧张、恐惧令我无法清醒地思考。我是在做噩梦吗?不,闹钟的指示灯、冰冷的听筒、断断续续的抽泣,都在告诉我这一切是真实的。丈夫也醒了,我示意他凑到听筒这边,我们有很多问题要问,有很多话要说,但目前最明智的选择是屏息倾听。
  “车停住后,我突然觉得自己太自私了。如果明天早上警察到咱们家去告诉您,我出车祸死了,您和爸爸会有多伤心……我想回家。我现在知道离家出走是多么不负责任。昨天一走,您和爸爸肯定担心死了。”话筒里传来内疚的哭声,一下下敲进我和丈夫的心里。睡意渐渐消散,我轻声说:“我们不……”
  “我还有事要告诉您。”她急急地打断我,大声恳求道,“妈妈,请听我说完。平时您总是告诉我应该如何如何,但您从来不问我的感受如何。出了问题,您每次都有正确答案。但有时候,我需要的不光是答案,我还需要有人来听听我的解法。即使它是错误的。”
  我看着床头上玛莎的周岁照,温柔地说:“我在听。”
  “妈妈,我不光撞坏了爸爸的新车,我还偷偷卖掉了您的红宝石项链,就是外婆给您的那条……我很后悔……您一定很生气。请不要挂电话,我需要您,别挂,妈妈,我想回家!”她的话被痛哭声代替。
  “我在这儿,一辈子都在这儿。”我发现脸颊上一片湿润,难道电波把她的泪水也传过来了?“你在哪儿?我们去接你。”
  “附近有很多出租车,我可以搭一辆出租车回家。”她的声音镇定了许多,“车来了。妈妈,我这就回家。”
  “好孩子,我们等你。”我说。
  “谢谢您,妈妈!”电话“咔嗒”一声挂断了。
  我放下听筒,和丈夫并肩走向女儿玛莎的房间。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着,默默地品味着为人父母的酸甜苦辣,心中几分沉重,几分惶恐,而更多的是希望。我小声说:“我们要学会倾听。”丈夫搂住我:“我们得抓紧啊!要学的东西太多了。”
  轻轻推开女儿的房门,我们沐浴在温暖的光晕中。玛莎怕黑,我们为她安了一盏淡粉色的台灯。此刻,她正在梦世界里遨游,小脸在灯光下越发显得晶莹剔透。
  “那个女孩儿会不会不知道她打错了电话?”
  丈夫问我,他的眼睛并没有离开三岁的玛莎。仿佛一转眼,她就会长大成人。但任何人都不能永远生活在无忧无虑的童年,成长的旅途布满荆棘、岔道和陷阱。能走多远,全凭女儿的本事,我们能借给她的只有两对坚实的臂膀和四只聆听的耳朵。我的眼前又模糊了。
  “妈妈、爸爸,你们在干什么?”玛莎不知道什么时候醒了,迷迷糊糊地问。
  “爸爸妈妈在练习。”我走过去,抱起女儿。
  “练习什么?”玛莎好奇地望着我们,柔软的身体热乎乎地蜷在我怀里。真难以想象,十几年后她会跟我一样高,会遇到各种烦恼和诱惑,或许有一天她也会在黑夜中迷路。
  “练习倾听。”我和丈夫异口同声地回答。
  
  (选自《关于爱》)
  
  三点导读
  尹应睿
  
  美点赏析
  
  以“电话”为题材的文章是比较多的。如何跳出常规思维,不落俗套呢?唯有“出新”、“出巧”、“出理”。
  “题好一半文”,标题《电话在午夜响起》一下就扣住了读者的心弦。特殊的时间:午夜;特别的事情:打电话;特别的联想:急病?意外?暴力?特别的心情:胆战心惊。电话到底是“谁”打来的?具体是什么事?这些都是读者急于想知道的,自然也就急于读下去。可以说拟的一道好标题是作者给我们亮出的第一道亮丽的风景。
  仅仅有好的标题是不够的。“文似看山不喜平”,文章要有波澜,怎么制造呢?作者又在“巧”字上做起了文章。“谁”打的电话呢?“妈妈”一词告诉我们是子女打来的,可自己的女儿才三岁且在家里睡觉呀!是噩梦?“指示灯”、“听筒”、“抽泣声”都是真真切切的呀!那又是谁家的孩子连自家的电话都拨错了呢?不可思议!这一切看似不合情理,可因为打电话的人喝了“酒”,又让事情的发生合情合理了。既然错了,那就说明情况之后挂断嘛,可孩子“年轻”、“无助”、“内疚的哭声”一下下敲进了我们的心里,我们最明智的选择就是“屏息倾听”,而且这“倾听”也是孩子的明确要求,所以电话还得继续,于不合理中又见其合理性。但不管怎么说,还得要告诉对方自己并不是她的母亲啊!可我刚说:“我们不……”,就被她急急地打断并大声恳求道:“妈妈,请听我说完……”,我只好听下去。只有这样才是合情合理的。那最后如何收场呢?“你在哪儿?我们去接。”帮忙就帮到底吧!可是“巧”,对方说可以乘出租车回家,“车来了。妈妈,我这就回家。”电话接了,问题也解决了,可那位犯了严重错误的醉酒的女儿还不知道自己的电话打错了,仍旧蒙在鼓里。在情节上的巧妙构思,可以说是作者推出的第二道亮丽的风景。
  到此文章是不是可以结束了?还是不行。此时结束,文章仍停留在“问题现象层”,还不是一篇好文章。只有上升到“哲理层面”,“出理”才行。“午夜响起的电话”其实是一个错位的电话,引起了这对夫妻的深度思考,给他们很大震撼。他们情不自禁,半夜起床走向女儿的房间。“我们在黑暗中摸索着”,一语双关,既是在无灯的情况下走向女儿房间,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是在黑暗中摸索。难怪他们会感到“几分沉重,几分惶恐”。进而悟出了“要学会倾听”之理。“倾听什么?”就是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多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少些训斥,多一些理解和沟通。唯有如此,“孩子在黑夜中才不会迷路”。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那位孩子电话不拨错,自己的母亲接了,那位母亲能做到“屏息倾听”吗?我表示怀疑,很可能是一边倾听,一边训斥,结果离家的女儿会不会主动乘车回家,我看得打个问号。“倾听”和“不倾听”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文章揭示的理是深刻的,可以说“学会倾听”是作者推出的第三道亮丽的风景。
  此外,文章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情,接电话的这个家庭应该说是幸福温馨的,夫妻恩爱,女儿可爱。“推醒丈夫”、“紧紧抓住丈夫的手”、“看着床头玛莎的周岁照”、“示意他凑到听筒这边”、“丈夫搂着自己”、“并肩走向女儿的房间”等等细小的情节很好地传达出这个家庭是幸福温馨的。另外有的语句也是很深刻的,如“‘妈妈’这个词对一个母亲来说和其他单词都不同,即使再微弱,再模糊也能穿越时空,像冲锋号一般盖过世间万簌。”这些都是文章的亮点。
  
  难点指津
  
  在午夜响起的电话是一个错位的电话,又是一个完整的电话。如何让这样的电话合理呢?这就要靠作者巧妙构思了,作者借酒行文,“酒”在文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酒”既推动情节向前发展,又让情节合情合理。还有一个难点就是“学会倾听”的深刻含义。应该说接电话这一家是幸福的,另一个家庭是不幸的,两家形成鲜明对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是那家父母倾听少了,未能走进孩子的心灵世界,指导不得法,训斥多了,沟通少了。还进一步想到,我现在的家庭是幸福的,将来怎样呢?如果不练习倾听,可能也会让孩子迷路啊!再就是那个家庭说不定在孩子小的时候也还是幸福温馨的,只是因为后来倾听不够,才出的问题啊。由此可见“练习倾听”是多么重要和必要!
  
  考点训练
  
  1、在情节发展中“酒”起到了什么作用?
  2、设想一下“她”回到自己的家里后出现的几种情况。
  3、“练习倾听”有什么深刻含义?
  
  附:参考答案
  见美点赏析和难点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