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反复趣话

作者:覃少平




  《辞海》对于反复的解释有层意思是:修辞学上辞格一。用同一的语句,反复申说以表现强烈情思的修辞手法。如《论语·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鲁迅先生在《秋夜》开篇说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里“枣树”的重复出现追求了一种情绪和韵致美,提高了作品的审美内涵。试想,若写成“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这种句子,便失去原文的韵味,落了俗套。我们从这个例句中可以很直观地了解反复辞格在文章中的作用与意义。
  反复又叫复沓、复迭,是相同词语或句子的重复出现。根据其出现的形式可以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
  连续反复:是重复出现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连续反复又分为词语的反复和句子的反复。
  词语的连续反复: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朱自清《春》)
  红酥手,黄滕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钗头凤》)
  “盼望着”的重复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强烈情思;三个“错”和“莫”的运用,声情凄切,表现了作者与爱人被迫离异的巨痛和无奈。
  句子的连续反复: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徐志摩《沙扬娜拉——赠日本女郎》)“道一声珍重”的连续反复似声声叹息,低回萦绕,饱含了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间隔反复:是相同语句或句子的间隔出现,中间有句子、段落或诗节隔开。
  词语的间隔反复:
  红军哥呀,/我盼你,/夜里不能把眼闭,/草枕天天用泪洗!/红军哥呀,/我盼你,/大浪里破船盼人救,/旱焦的秧苗盼甘雨!(乔林《白兰花》)
  运用“红军哥呀,我盼你”间隔反复,多层次地突出了劳苦人民大众盼红军的迫切心情。
  句子的间隔反复: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通,……我赞美白杨树(茅盾《白杨礼赞》)
  相同句子多次反复出现,形成回环往复的节调,一唱三叹,语气波澜起伏,意思层层深入,尽情地抒发了作者对“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白杨树”的赞美之情。
  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有时交替使用,可以表现感情由一般到强烈的发展变化:
  我现在不知道应当感谢哪一路神灵:佛祖、上帝、安拉;由于一个万分偶然的机缘,我没有走上绝路,活下来了。活下来了,我不但没有感到特别高兴,反而时有悔愧之感在咬我的心。活下来了,也许还是有点好处的。这一生写作翻译的高潮,恰恰出现在这个期间。(季羡林《八十述死》)
  “文革”十年浩劫,作者幸免一死,感慨良多。一句“活下来了”,凝聚了作者对过去辛酸往事的慨叹。复沓一句“活下来了”,使上下文语意衔接紧密,再间隔重复一句“活下来了”,加强了作者对坎坷多舛命运的感叹,感情由一般变得强烈。如果不交错使用反复,原文中悲凉的意蕴就会荡然无存。
  如果把上述各种反复浑然一体地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比如,诗人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
  ……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首诗描写雨巷中撑着油纸伞的姑娘,表达了作者孤苦、凄清、惆怅的心情,和对可望而不可即的美好事物的追求。全诗和谐流畅的音调如清吟低唱、舒缓悠扬。诗人不仅精于构筑韵脚,还工于反复。他把各种反复手法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有浑然天成之感。首先,诗人把首尾两段稍做改变,构成间隔的反复乐章。其次,他于诗中多次使用词语及句子连续反复,如“悠长,悠长”,“远了,远了”,“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等等。各种反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句似断实连,韵律回旋荡漾。
  由以上例句可以看出,反复辞格是着眼于同一词语或同一句子等语言形式的反复使用,符合整齐一律的美学法则。这种形式如桃花的花瓣,衣服上的花纹,建筑物的柱子等等,能使人产生明静纯洁的感受和整齐的美感。这种形式不仅没有单调啰嗦之感,反而让人感到作者的感情层层加强。这种形式体现了反复辞格在文章中突出思想,强化感情和营造旋律美的作用,正如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说:“人于事物有热烈深切的感触时,往往不免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申说;而所有一而再,再而三显现的形式,如街上的列树,庆节的提灯,也往往能够给读者一种简纯的快感,修辞上的反复就是基于人类这种心理作用而成。”
  前面讲了反复的概念及类别,再来看看反复修辞格的功能。
  它的功能一是深化语义,强化感情。反复修辞在文章或诗句中的运用,一般起强调作用,用以吸引听、读者,语势一般由弱到强。比如《义勇军进行曲》中“起来!起来!起来!……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就具有层层深化、步步加强的修辞效果。再如郭沫若先生的《凤凰涅磐》有一段这样的诗句:“茫茫的宇宙,冷酷如铁!茫茫的宇宙,黑暗如漆!茫茫的宇宙,腥秽如血!”这里让人感到诗人感情的波涛一浪高过一浪,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痛恨和诅咒,读起来一句比一句激昂猛烈。
  反复修辞的功能二是营造旋律美。反复重在突出话语的音乐美,使话语回环复沓、增强韵律。例如汪国真的《小城》:“小城在梦里,/小城是故乡,/小城的石径弯弯,/小城的巷子长长。/小城的旋律是潺潺的;/小城的空气是蓝蓝的;/小城是一位绣花女,/小城是一个卖鱼郎。”“小城”反复八次,不仅表达诗歌热烈的激情和优美的意境,还强化了诗的主题,也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反复修辞的功能三是起一定的语段衔接或照应作用。如闻一多的诗《忘掉她》:“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那朝霞在花瓣上,/那花心的一缕香;/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象春风里的一出梦,/象梦里的一声钟;/忘掉她,/象一朵忘掉的花!”首尾反复的运用,使全诗成为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如果没有这些衔接成分,诗的主题将无法展现,各段话语也将失去附着。
  反复与其他修辞有什么联系呢?反复与很多修辞格在一起兼用会增强修辞效果,特别是排比和层递。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的一种修辞方法。如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写了这样一段:“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里是反复的运用,也是一组排比句。再如夏衍的《包身工》:“在这千万被压榨的包身工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人道。”也是反复与排比的兼用。这种兼用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逐步地引申和加强,一方面使表达的意思更加突出,一方面使气势更加磅礴,使情感的抒发更加淋漓尽致。
  反复有时也和层递一起使用。层递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的词、短语或句子,按照事物的深浅、高低、大小、轻重等顺序排列在一起的修辞手法。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黄河大合唱》中最后四句:“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声声呐喊,字字雷电,促人猛醒,催人奋发,有振聋发聩之效。如果删掉反复部分,或者将“家乡”“黄河”“华北”“全中国”这个由小到大的顺序打乱,即不将反复与层递综合运用,话语的力度就会顿然削弱,《黄河大合唱》就失去了感召力。
  反复有多方面的修辞作用,但这不是随便重复某些词句就可以达到的,必须抓住关键性词语,做出妥善安排。反复不是重复啰嗦,重复是一种语病,使人感到内容空虚,语言累赘;而反复是一种常用的积极表达手段,运用反复是为了突出要表达的中心意思,强调感情,能增强或舒缓语气,开拓意境,烘托和渲染情感。如果没有充分的内容需要,一味地采用反复的形式,那只能造成重复累赘,破坏语言的简洁美,从而影响交流的效果,甚至是画蛇添足。如《还珠格格(第二部)》剧本结尾男主人公尔康与女主人公紫薇成亲的一段中:“紫薇坐在花轿里,随着花轿的颠簸,觉得整个人轻飘飘如梦如幻。她眼观鼻鼻观心,目不斜观。心脏‘崩咚崩咚’地跳着,她知道,尔康就在她的前面,要把她带进那个完全属于他的世界。终于,终于,终于……他们等到这一天了!”纵观剧情,尽管男女主人公有着一系列曲折复杂的经历,但没有一处戏是反对、影响他们爱情的,更没有谁去人为地拆散他(她)们,这是没有充分理由的需要而运用了反复,有无病呻吟、矫柔造作之嫌,也破坏了语言的简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