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文学作品阅读题

作者:刘英传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1-4题。
  
  远去的周庄
  王本道
  自幼生活在北方都市,却偏偏喜爱江南水乡的情调。每每听到江南丝竹或是苏州评弹那缠绵婉丽的乐曲,眼前便梦幻似地出现黛瓦粉墙、长街曲巷、小桥流水式的江南风光。“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的诗句,还有陈逸飞、吴冠中等著名画家的丹青妙笔,为我提供了对江南水乡广阔的想象空间。
  今年初夏,真的去了一次周庄。正午时分,我们顶着炎炎烈日,走过很长一段茶楼、酒肆、歌舞厅的“长廊”,终于见到了那方心仪已久的土地。我看到了拱桥、小巷、骑楼、石街……古董般的建筑格调,水巷之中摇曳的小船,曲巷老屋的沧桑,古朴之中透着似曾相识的亲切。正待细细地寻觅昔日梦中的幻景时,思绪却忽然被阵阵鼎沸的嘈杂声惊扰。循声望去,那嘈杂之声出自古巷两旁鳞次栉比的食坊、酒楼,出自密密麻麻的摊床、卖店,出自人头攒动的各色游客组成的长街人海。泅在万花筒似的人流之中,我左顾右盼,汗水早已浸透了衬衫。尽管老宅仍如聊斋故事中那场景的格局,然而眼前的人流、物流早把老街那仅有的一线天光塞得满满当当,我心中禁不住涌出一种淡淡的失落和迷惘。
  周庄,你似乎并非我心仪已久的模样。你那恬淡宁静的氛围在哪里?你那由古运河的浸染而生出的沁人心脾的情致在哪里?
  走出摩肩接踵的古巷,我和朋友来到水巷码头,想感受一下“船从家中过”的滋味,于是攀上了一只漆得明黄的木船。船家是一位四五十岁的胖女人,头上蒙一块印花毛巾,身着靛蓝裤褂,当地人称做船娘。枯坐船头,蓦地想起在一幅油画里认识的周庄:古老的运河之上,横跨着垂直相联的两座拱桥,粉墙黛瓦静静地倒映水中。如今,我正乘船行进在那画境之中。然而,双桥犹在,但古运河那清粼粼的流水却被一艘接一艘的木船遮盖得严严实实,哪里还有倒影可寻?
  周庄,这就是你吗?你那神秘幽远如江南丝竹的水韵在哪里?沿河旧屋的雕花格窗中那一张张灵秀的笑脸在哪里?
  “山温水软似名姝”说的是水乡以柔见长的特色,这当然是名副其实的。这里的名产,如丝绸刺绣、糯米甜食、地方戏苏昆剧、评弹的曲调都是细腻的、软软的,就连说话的声调也是吴侬软语,温文尔雅。在古镇逗留期间,忽然想起了缠绵凄婉的苏州评弹,于是便在街巷里寻找演唱评弹的说书馆院。然而走遍旧巷老宅,竟然一无所获。只有林林总总的歌舞厅、卡拉OK厅不断散放着强烈的“蹦的”噪音。
  周庄,我不敢置信,这块土地竟是你的名字。你那“犹抱琵琶半遮面”在哪里?你那“歌管楼台声细细”在哪里?
  于迷惘、混沌之中,我走出了周庄古镇,一颗心也一直在下沉着。有人说,周庄并没有变,桥还是那些桥,屋还是那些屋,水还是那方水。这话也许并不错。周庄的格局、框架乃至躯壳的确还都是明摆着的,那黛瓦粉墙的做工似乎还大大超出了旧时的工艺。遗憾的是,这一切都被“现代化”的色彩所涂抹,所淹没。古运河仍在,儒雅已无;双桥、旧巷仍在,遗风尽失。匠气的装饰,喧哗的商贾,把我以往梦幻之中的繁华幽雅变得奢靡浮躁,恰似让天生丽质的少女穿上了艳俗的服装,让人望而生厌。
  周庄——我半个世纪朝思暮想、梦萦情牵的一方水土。诸多神交已久的先师为我描绘过你的芳容,各路文友向我诉说过你的娟秀。吴冠中先生甚至有“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的结论。但这或许是对往日周庄的怀念,或许是对未来周庄的希冀吧!时下,紊乱无序的游人向这里涌流,无孔不入的商海在这里泛滥,如何还能保住这片人间的“净土”。
  我曾几次去过西欧,对那里文物般的老城十分惊叹:街巷,河流,老屋,狭窄的疙疙瘩瘩的路面以至整个城区的格局,都原汁原味地保存着,老屋仍是世袭的主人,店铺还是当年的规模,就连三四百年前邮局的邮筒,以及开启邮筒的钥匙至今仍然完好地使用着。而我们呢?
  去了一次周庄,了却了多年的夙愿。然而在我心海的里程中,周庄却渐渐远去了。尽管这样,我依然相信,周庄,是固有的周庄,她有些扑朔迷离,但她英灵仍在。
  归来兮,梦里周庄那水村山廓、寻常巷陌、子夜吴歌……
  (选自2002年7月25日《解放日报》)
  1、纵览全文,分别概括出作者梦幻中和现实中周庄的特点。
  梦幻中的周庄:
  现实中的周庄:
  2、结合文意,说明“周庄却渐渐远去了”的含义。
  
  3、作者在文中大量使用问句,这些问句的使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4、结尾作者讲述去西欧所见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