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一字失街亭

作者:王国伟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失街亭,谁之过?古往今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少人认为是马谡的自高自大而又不听人劝,导致痛失了街亭。而我认为完全是诸葛亮的一个字使街亭落入司马懿之手的。
  文本曰:孔明闻听孟达被杀,司马懿同张颌领兵出关,来拒蜀军,且料定“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可知街亭虽小,战略意义甚重。用孔明的话说就是:“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问题的严肃性可以想象了,发此千斤重担,在蜀国能担当得起的人是屈指可数的啊!究竟用谁?孔明发话了,“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这不免让人一怔,何为“敢”?在古汉语中,敢不就是勇敢,敢于吗?至于它的其它义项,根本不合这个语境。很显然,诸葛先生问的就是:“谁敢引兵去守街亭?”这么重要的地方啊,是找“能守的人”“可守的人”还是“敢守的人”啊?我们细细推敲一下后,就不能否认正是这一“敢”字,给马谡此类人提供了犯错的机会啊!
  先帝曾告诫过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马谡毕竟是诸葛的同乡、好友,用马谡的话是:“丞相视某如子,某以丞相为父。”用诸葛的话是:“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密程度,偏偏这马谡所缺甚多,惟独不缺勇气,听他的话吧,“休道司马懿、张颌,便是曹睿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乞斩全家。”再看后面他在孤山上扎寨,并且公然向司马懿挑衅,讥笑说:“彼若有命,不来围山!”至此,一个纸上谈兵、目中无人、胸无城府、刚愎自用的庸夫形象马上跃然纸上,他的这种勇恐怕只能算匹夫之勇了。
  从另一方面讲,也正是这一个“敢”字,让许多有谋有勇的将士望而却步,面对这艰巨的任务,众人还在思谋、权衡、掂量中,诸葛亮也还“言未毕”,可马谡已经等不及地跳出来了,而且还立马与丞相立了军令状,鉴于此人与丞相的特殊关系,众将士即便明知他不是那块料,又怎能反对?何况连一向小心谨慎、足智多谋的诸葛先生都答应了,大家也只有服从组织安排的份了,没看到魏延刚才不就碰了一鼻子灰了吗?所以,街亭岂有不失之理?难道不是一字失街亭吗?
  
  作者系湖北郧县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