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三点导读(三)

作者:李金平




  美点赏析
  
  《老树》是中国现当代诗人胡昭为纪念一位朋友而作的。它以“老树”为意象,运用象征手法,以树喻人,借一棵老树在一个夜晚倒下的故事,塑造了一位像老树一样坦然面对死亡的形象。读后,你会被那质朴文字背后的厚重情感所深深感动。
  一开头就向读者推出了一个特写镜头:一棵老树“默默地倒在路边”。一连用了三个“默默地”,这表明老树倒下是多么冷清,死得多么悄无声息,而又是多么安详,甚至没有惊动它的枝叶,连它躯干上的枝叶竟然“不知究竟”,“仍然肆意地伸向云天”,枝叶的“肆意”恰恰反衬出老树的安详,以“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描述让读者体会到老树无声的高贵。
  接下去追述了老树的一生。老树平日没有与其它的枝叶和根须“拍打”、“牵扯”,特立独行,与世无争;既“不歌唱”也“不舞蹈”,淡泊名利,不宣扬自己,更不用说“炫耀青春年华”。当他重病缠身知道自己已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出奇地镇定,没有“呼救”,也没有“呻唤”,如同一位深悟禅理的长老坦然面对死亡。当它在昨夜狂暴的风雨中闷声倒下时,它不肯惊动别人,生前不要赞美,死后不要哀哭,连亲人的“悲怆”也置之不理。表面看起来,有些不近人情,实则是老树参透生死,世俗的一切喧闹与繁华只是过往烟云,一切繁杂的悼念仪式也不过是画蛇添足,于是以一种安静的方式告别世界。那种肃穆、那种高贵、那份沉默,让人肃然起敬,喟叹不已!但同时也会给读者带来一丝困惑:老树是不是那种“生有何欢,死亦何苦”的冷漠呢?是不是经历太多的痛苦、坎坷就对世界心灰意冷呢?
  诗的最后一节给了我们一个明确的答案:它“倾其所有把毕生奉献”,奉献自己的一生,奉献自己的一切,不求怜悯,不求赞美,只求真真切切、踏踏实实,不枉尘世走一回。明确地告诉人们“请尊重它的心态,它的遗愿”,“请尊重请保持它的谦卑、它的尊严”,在老树看来,一切的仪式和粉饰都背离了生命的本质。老树没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豪言壮语,而是以简单而丰富、素净而朴实、清澈而厚重的告别方式诠释了老树面对死亡的坦诚与高贵、执著与坚强。
  老树超越生死的崇高境界正是中国传统中“入世而不恋世,出世而不弃世”菩萨情肠的文化传承。“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诗人的朋友以及朋友的这代人经历过现代中国的风雨历程,经历了十年的文化浩劫,经受了非人的遭遇。他们完全有理由控诉这个世界与时代,但是他们没有,甚至连一句埋怨都没有,正如老树一样“默默地奉献”,“闷声地倒下”,用大海般的胸怀拥抱生命的喜怒哀乐,拥抱祖国的明天。“老树”这一意象正是朋友这代人人格风范的最好注解和生动写照,对于一样经历坎坷人生的诗人来说,《老树》也是自己人格理想和生活态度的最好诠释。
  
  难点指津
  
  这首诗多处运用“默默地”这个词语,作者的用意何在?面对死亡,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表示,而像“老树”一样的朋友们却是以一种“默默地”方式阐释自己的理解。生前富贵生活的虚荣,死后丧事的吹吹打打,都无法展现朋友那洁净而伟大的一生,无法凸现朋友超越生死的生命意识。经历过人生大喜大悲、看惯了人性弱点的朋友,面对生命的种种悲欢离合显得多么冷静而理智,一切的诉说与喧嚣都是多此一举,惟有“默默”才能包容朋友那伟岸的身躯和高尚的人格风范。当然,这种默默并非厌弃尘世,并非嘲弄凡人,更不是对生命热忱的漠视;而是一种大度,一种宽容,一种睿智,是对多姿多彩的生命的全面容纳。所有的怨恨,所有的忧愁,所有的酸甜苦辣,顷刻烟消云散,一切喧嚣归于沉寂,一切激情归于平淡,正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让生命的轮回在精神的涅槃中再一次升华,让生命的激情在“默默”中酝酿、发酵,绽放出生命的芳香。从这个意义上说,默默地来,默默地去,乃是生命原始潜能的反璞归真和再次勃发,只不过这次来得淡,来得轻,当然也来得长久,来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结构上本诗也有一些特点,前四节每小节是四行,末一节是五行,整齐中有变化,另外也做到了前后照应。
  
  考点训练
  
  1、“老树”这一意象如何理解?作者在此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人生?
  2、这首诗为什么多处运用“默默地”这个词语?
  
  附:参考答案
  均见美点赏析与难点指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