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三点导读

作者:李 宏




  美点赏析
  
  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一首闻名遐迩的哲理短诗。全诗14行,前九行写镜子固有的特点,后5行写镜子可能碰到的结果。将复句直接入诗是本诗的特点之一。前两句是转折关系,三四行五六行各自形成因果关系,七八行构成并列,九与十、十一与十二行是直接的因果,最后两行则是对前两句的递进。这是一种难得一见的做法,而且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冒险的做法,因为新诗虽说可以不拘一格,但过分的自由容易使诗流于放纵,失之粗陋,淡化诗味,但本诗显然没有陷入这个窠臼,作者的勇气获得了回报。托物言理是本诗的另一个特点。作者借镜子说世事人情,镜子的特点及因此相伴而来的遭遇可以在人世间任何一个角落里找到对应的东西。镜子的唯实(爱真实,不隐瞒)、镜子的唯真(忠于寻找它的人,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以及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只是一个平面,却又深不可测)的特质似乎指向人群中把握着人生主动权的那一部分;镜子因自身秉性所带来的三个不同结果则无疑概括性地述说了人生种种。蓦然面对真实的本能举动恰恰反映了人通常埋藏甚深的本来面目。人的美丑本来是上天赋予的,不可改变的,但各人所持的态度却难说客观。这里涉及了一个世俗的利益原则:对自己有利则喜,无利于己则避,承受力差一点的面对不利更会勃然大怒,以霹雳手段展示自己的冲动与草率。真实与否已全然不重要了。分析起来,照镜子者的三种表现都涉及负面,作者借镜子讽喻世事人生的用意也就水落石出了。
  对于本诗的语言,我们大概可以用浅白来归纳。全诗基本是大白话,自自然然下笔,平平缓缓道来,不拐弯,不夸张,不奇崛,甚至无所谓高潮之类的复杂的东西,但看似透明,实则丰赡,字里行间镶金涵玉,表面上不动声色,实际上却暗藏玄机,大有让人闭目玩味的地方。事实上,本诗还是有一些类似“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地方,如两个“或是”句里,有形体可供遐思,也有色彩可供愉悦,而且带有那么一点点活用文言所带来的俏皮,给全诗注入一些活泼的因素,颇似平静无波的无垠水面偶尔泛起丝丝涟漪。阅读至此,细心的读者会心的笑了:嘿,原来作者的智慧悄悄地躲在里头呢。
  总体而言,本诗熔勇气、技巧、哲理于一炉,而且不声不响地就把所要说的安排好了,又不声不响的就让人阅读了,理解了,甚至感悟了。
  
  难点指津
  
  《镜子》这首诗在结构上表现了对立化的状态,如关于镜子外形的“平面”与“深不可测”的对比,“醉后酡颜”与“鬓如霜雪”的对比,“喜欢”与“躲避”、“打碎”的对比,构成一种强烈的反差,并在反差的渗合里,凸现了镜子意象深刻的理性特征。诗人透过意象表层的“一个平面”,看到了其“深不可测”的本质,并且将意象提升到人类认知的普遍高度,使理性获得了超越。事实上,每个人都能从“镜子”身上照见自己的所作所为,看到自己的灵魂。对于该诗的理解,我们要主动做延伸性的感悟。比如对该诗的延伸性解读,比如联想镜子外平内深在人世间的参照物;比如由镜子的诚实不瞒联想到当今职场的职业操守;比如镜子可以照出一个人外貌的美丑,引申到生活可能照出一个人灵魂的美丑等等,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就悟出作者藏在诗里的深层内涵,走进作者或许悄悄设计的隐秘暗道,甚至挖出作者原本没有包含的意蕴。如此,作者与读者就达到了最大程度的会合。
  
  考点训练
  
  1、本诗在句式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本诗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3、本诗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附:参考答案
  1、复句入诗。
  2、托物言理。
  3、浅白、内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