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苏轼的自以为是

作者:吴瑕瑕




  苏轼在他的《石钟山记》里又是叹郦道元的简单,又是笑李渤的浅薄,并且说:“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想当年他月夜归来,是多么洋洋自得!但他得出的结论也一样令人生疑。
  晚清学者俞樾(俞平伯曾祖、章太炎之师)到石钟山后,经过周密的考察,认为石钟山的命名,应从“形”的角度来考虑。苏轼虽也强调实地考察的重要性,但他自己偏偏忽略了调查时不应忽略的一个重要问题:他到石钟山是农历六月,正是鄱阳湖的涨水季节,石钟山下的洞口基本没有露出水面。他的解说其实也是片面的。俞樾认为石钟山以钟命名,是因为它“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此二山(包括上石钟山)当以形论,不当以声论”。俞樾在自己的《春在堂随笔》中批评苏轼:“东坡当时,犹过其门,而未入其室也。”
  这就使人不免为苏轼感到遗憾了。倘诗人地下有知,该尴尬一笑吧?当然了,郦、李、苏从声音的角度解释石钟山命名的原因是不完全正确的,俞樾的考察结论也并不绝对正确。今人一般认为:石钟山命名,“形”与“声”都是其因素之一。它既有形如覆钟的一面,又有水石相吞吐,声若洪钟的一面。
  
  作者系江苏张家港职教中心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