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三点导读3

作者:徐立刚




  美点赏析
  
  《开学日》是台湾《创世纪》诗刊主编、大学教授简政珍先生抒发生活感悟的一首小诗。乍读小诗,父爱亲情,似觉非常平淡;细嚼慢咀,方感意境深远,荡人心怀。阅读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品读。
  对比美。同是开学日,同是父亲送儿子求学,但是其中的亲情深度不一,父亲的心态不同。当年是父亲送我求学,今天是我送儿子求学;当年是父亲徒步送我,今天我驾驶着豪华“宾士”送儿子;离别之时,当年父亲“脚步适时打住”“小心拭去我额头的汗珠”,今天我却“一转身”“急躁地要去”“提起脚步”;当年父亲给我新买的布鞋“还未适应脚的尺寸”,今天我的“宾士”已游刃有余“对付熙攘的街道”。在这些对比的背后,过去生活的贫苦而父爱温馨,而今经济富足但亲情淡漠,二者形成了对照。当那“钟声悠然飘来”时,我的思想意识穿越时空的隧道,顿时觉得肩上的责任之重大,感悟到生存的意义在儿子的身上延续,同时也激发人们深思:“生活富足了,舒适了,却为何失去了过去节衣缩食的短缺经济时代的那份亲情与温馨?”难道这就是我们憧憬与追求的新生活?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及思索空间。
  朴实美。简政珍的诗被台湾青年评论家林耀德誉为“淡中见奇”。这一特点在《开学日》一诗中明显得到了体现。新学期开学了,儿子离家外出上学,路途艰苦需要爬坡,街道拥挤,熙熙攘攘,两代父亲都亲自送儿到学校,此乃为人父者之责任,所写之事,生活中屡见不鲜,十分平常,诗人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出具体而细微的崭新天地,表达出人间最朴实的亲情——父爱,使诗歌具有了质朴、充实之美。语言是诗的媒介,诗的美感完全凭借语言得以实现。这首诗语言平实,作者用近似白描的语言,不作任何修饰渲染,朴实的语言中包含着深情,如父亲在把我送到学校后,“仔细度量”身影,“适时打住”脚步,“小心拭去”汗珠等平实的语言里头,含蓄着多少关爱、体贴、希望与依依不舍啊;即便是一双普通的“布鞋”,也包含出父亲的良苦用心;那飘来的“钟声”,传递着时光流逝,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永恒,父亲肩上的责任一脉相承。诗人以朴实的语言符码传达诗作的深层意蕴,充满着溢于言表的深挚感情和撼动生命的哲学思考,表现出撼人的语言美。
  
  难点指津
  
  这首诗歌中,“父亲”与“我”在开学日送儿子上学的方式不同、举止迥异,这与父亲和我的生活阅历、体验追求、亲情责任有关。父亲送我上学时生活贫困,但在父亲看来,我上学是新生活的开端,父亲仅能买一双“布鞋”伴我,希望我理解父亲的所为,把握好机遇,走好人生之路,开创美好生活,可谓用心良苦,厚望殷切,意在言外。我送儿子上学时,生活富足,经济发达,但这还不完全是父亲所“迎接”的“新生活”;父亲所谓的“新生活”还应该充满亲情、责任相承,纵使钟声悠然,时光流逝,父亲给我的那双“布鞋”已久远,但亲情永恒,责任永存,追求不断。
  
  考点训练
  
  1.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尽头是深深的沉默。这首诗的结尾写道:“钟声悠然飘来/我想起久远前/父亲给我的一双/布鞋。”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请分析其中蕴含的真情及哲理。
  2.希望儿女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都有美好的未来,是父母共同的心愿,请联系诗歌中“我”的感悟,说说“父亲”所期望的“新生活”还有什么深层意蕴?
  
  附:参考答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