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茶会凉

作者:叶延滨




  身在普陀,天高云淡,海蓝山青,心情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这些日子过的很累,总在为单位的事烦心,好像总有解不完的疙瘩,虽不出力,但费心劳神。就像赶路的人总在看前面的路标,顾不得擦头上的汗,仿佛天下最大的事就是搁在手心里的那点事,捏出一把汗来。
  其实都一样,人人都有一本难念的经,别以为遇上的是九九八十一难之中的头彩。在法雨寺,人头攒动的香客,每一张虔诚的脸上都让我看到一个故事的封面。我是在寺庙里呆过多年的人,不是出家,是上学。我上过的一所小学曾是一座旧庙。我的初中也是在山上的大庙里,现在那里已经成了风景名胜区,前两年回去过,寺庙整修一新。大概那里的周末,也会像普陀山的庙宇一般热闹。我的高中曾是一座洋教堂,后来增加了新校舍,最能入梦的旧事,背景还是洋教堂青灰色的尖屋顶。
  想到这些,是笑自己“觉悟”晚了。在那些古庙旧寺里生活了那么多的日子,就没有想过寺庙给我们提供什么东西。想过,当然想过。我的学生时代并不平静,建国之初,斗争与理想,都在宣示十分积极的人生目标。居古庙而想天下大事,大概我们这一群“居士”,是最让菩萨们伤神的弟子。说起来,已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站在普陀的这座殿宇,随着六级殿堂沿山势逐渐上升,我的思绪从岁月的那一头回到了眼前。眼前是佛国之约,是信众与游客带着俗世的烦恼来,又在香烟烛火中许下心愿去。“有感即应,如一月丽天,影现众水;无机不被,犹万卉敷荣,化育长春。”我十分喜爱法雨寺的这副联,就像菩萨中的观世音如此美丽,让百姓平民一见就亲近。观世音是平民的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也就是为平民解除烦恼也。
  烦恼是人生的一种痛苦。烦恼是心之痛,心之苦,心之疾。穷人有穷人的烦恼,富人有富人的烦恼。在烦恼的折磨面前,也许富有者比贫困者更受煎熬。穷人常常有个误区,以为只要有了钱,一切烦恼就烟消云散了,其实,天天在电视上播给平民百姓看的大宅门里金粉世家的故事,演的全都是有钱人家的烦心事。穷与富如此,美与丑也如此,丑小鸭有烦恼,绝代佳人也有烦恼,也许后者不比前者少。民与官也如此,无权在手的老百姓常有办事难的烦心事,手上捏着权力的官员们睡起觉来不比平民百姓踏实。唉,人生之苦,心疾难治,所以,日渐富起来的平民百姓,还是爱给慈眉善目的观音烧一炷香,说几句心里话。
  烦恼之苦,盖出四个字:患得患失。分开来讲,就是“求不得”与“舍不得”。人生其实也是两种状态,一是无,二是有。无,是人生常态之一,因为无,所以才有“追求”——求学、求职、求爱、求进步、求财富、求功名……正是如此,人生才有那么多滋味,那么多故事,那么多的精彩与沮丧。有,也是人生常态之一,因为有,所以才要懂“舍得”——谢幕、落榜、换届、下台、破产、退位、失宠……正因为如此,人生才有那么多回味,那么多惆怅,那么多壮志未酬的仰天长叹。
  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人生要有追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我们最少受到的教育就是人生要能舍得,你曾得到的也必然会失去。取舍进退,生活的艺术就这四个字。不讲进取,人生没有动力,也不会有所建树。不讲舍退,人生就最终失去方寸,也难以享受生活的多种境界。像我这样生命过了一半旅程的人,哪里有解忧的观音?看来就是心中要知道“舍不得”乃百种烦恼之根。换句话说,再好的茶捧在手上,也会凉……
  我在普陀山的法雨寺,眼前香火缭绕,香客攒动。心里头冒出“茶会凉”三个字,我觉得近些日子缠住我的烦恼一下子松开了,夕阳一缕从高大的树枝中,给我鼓励似的洒在我的身上。
  谢谢普陀山,入岛进山三日,得此“茶会凉”三字,足矣。
  (选自《文学报》)
  
  本文舒心点
  经过人世烦忧后的顿悟是一种舒心,经过顿悟后那种参透人生的哲理思索更是一种舒心。诗人叶延滨看普陀领悟到佛的大境界、大度量,进而解剖烦恼,参透世事,“不讲进取,人生没有动力,也不会有所建树;不讲舍退,人生就最终失去方寸,难以享受生活的多种境界”。能悟到此层境界者,心中是何等明晰;能参透人生如斯者,胸中有何等智慧。作者如剥笋般为读者一层一层地揭示了深奥的人世哲理,娓娓道来,令读者既舒心又深受启发。
  ——余 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