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李白其实是梦断天姥

作者:汪四甫




  对课文《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文中梦游仙境的理解,教参认为仙境是诗人理想,我对此却不敢苟同。我认为这首诗是作者长安梦想破灭后对现实和自我的告白。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在长安之行之前,李白一直怀着美好的政治理想。可是他来到长安之后,玄宗只把他看做词臣,供奉翰林,并不重用,加之他豪放不羁的性格得罪了玄宗最宠信的高力士和杨贵妃,这其实预示着他的仕途之门就此关闭。744年,玄宗将其赐金放还,他在《行路难》中写道:“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可见他当时内心是何等的凄苦与无助,何等的苦闷与彷徨,《梦游天姥吟留别》就是他痛苦思索后的结果。
  如果说天姥是仙境,为什么诗人将仙境写得如此森严恐怖:“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仙府之门打开之时更是令人毛骨悚然:“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这不仅与一般神仙洞府出现时的氤氲祥和、彩云瑞气的描写极为相悖,而且还有点像妖魔鬼怪出场的前奏。再看天宫的描写:“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更是活脱脱一个神化的皇宫。所以我认为李白梦游天姥的过程,其实就是诗人对长安之行的回忆,并且此行想起来令他不寒而栗,不然诗人不会在梦醒时“魂悸以魄动”。
  他清醒地看到了自己高傲的性格不能被官场所容,而自己又不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得他要与“天姥吟留别”,然后“骑白鹿,访名山”,去过另一种“逍遥”生活。
  
  作者系湖北通城县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