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矛盾青春

作者:詹兰兰




  记忆中的童年只剩下一片单纯的底色。我不得不说,童年的透明像旱季的小溪般一点点干涸了,残留与生长的,是周而复始的寂寞,以及那些困惑与支持困惑的希望。
  我从不敢说自己是个思想者,然而青春于自身确是一种震憾。我常常会想起十四岁那年的成长故事——当挫败让我对世界对自己大失所望时,当我以为生命不过是苦难的载体时,青春挣扎在自设的陷阱中。后来我最崇爱的一位老师告诉我,“一切不过是过眼的云烟”,仿佛他已大彻大悟。老师似乎是笃信佛教,偶而会提一点佛法,那所谓的“空”便是云烟么?要我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去刻意地体悟,其实反将自己引入另一片茫然。索性不再想。心,却从此释然。
  或许有许多时候,青春的梦都是由自己如此地拾起,又由自己如此地打碎,如同陶渊明,他营造了一个不知有汉的世外桃源,却又让每一个寻它的人失望而归。梦里花落,一切的落红随风随雨了,随成长的河流走远了!
  一年年拾起。一年年打碎。我们一年年成长。
  于是我们不断地拷问着自己:“很多时候我的思想是一个放在人类过道中的垃圾桶……但另一些时候,我问自己为什么必须是混乱不洁的容器呢?”睿智的作家将自己与心灵的对话呈现给我们,我们便选择它来疑问世界。
  或许这便是我们了:我们脆弱,我们也坚强;我们不断地否定自己,我们也更加地依赖自己;我们会畏惧苦难的存在,我们也敢于承认“苦难的到来是为了考验而非毁灭”。
  数天之前,我曾与我的好友各自保留了一件纪念品的一半,并约定二十年后持它相见。我能够践约吗?年少轻狂,未必知道两年里的变迁,却敢轻吐二十年后的妄语。人究竟是怎样的不自知?然而痴言未改,因为我知道,我们只是想证明自己,只是想为生命寻找一种期待——哪怕是未可知的遥远的期待,一如我们之所以努力的生活,也只是在寻找一种恰当的方式给自己的存在以一个真实的解释。
  那么——便继续地努力吧,只要明天太阳依旧升起,青春的激情与落寞便会继续的存在。或许你可以说我的头脑中装满了灰尘,但你必须承认:看得见灰尘,是因为有阳光的存在。
  
  学校:湖北襄樊二中
  导师:赵胜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