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神童悲剧

作者:单士兵




  宁铂出家了。
  这个25年前曾经家喻户晓的神童,竟然要靠遁入空门,来消解长久以来积淀于内心的苦闷。而在宁铂的背后,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失意人生的神童们,正像春天的韭菜,一茬又一茬。
  25年前,从那个被称为宁铂和谢彦波的“神童时代”开始,像这两个主人公一样,许多神童在“中科大少年班”经过漫漫求学生涯后,最后多归于常人;4年前,以14岁的年龄和高考成绩572分的超高分数,东北神童王思涵考入了沈阳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今年本应从大学毕业,但却因大学期间多门学科考试成绩零分,被学校责令退学;神童魏永康,1993年出生,两岁就认识1000多个汉字,4岁掌握初中文化,8岁上县属重点中学,13岁以高分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的硕博连读,19岁时,因生活自理能力太差,知识结构不适应中科院的研究模式被退学。类似的神童黯淡无光的报道,不胜枚举。
  神童们的出现,依赖的还是当前教育的“惟分数论”,比如,我们看到衡量神童的标准,无非就是认多少字,数理化如何,根本就没有一个综合能力的客观考核。他们将长期靠单一的记忆与机械的训练学来的东西生硬地“套用”在“标准化试题”上,最终得以走进了大学。
  说到底,这些神童之“神”,只不过是“神”在记忆与技术而已,他们是由功利教育和应试教育合力制造出来的“考试机器”。
  当年的神童宁铂曾这样说,“那时我只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孩,长期接受的教育又是顺从、克己复礼,那些年我就是在压抑自己的个性中度过的。神童剥夺了我许多应该享有的生活和娱乐的权利。”连娱乐的权利都没有了,你还能指望他会健康成长么?许多年以后,长期个性被压抑的宁铂终于顶不住压力,出家了。
  今年被学校“责令退学”的神童王思涵因为曾经不断地跳级,对地理、政治之类的人文学科,他是那样的陌生,以至于大学同学间海阔天空地谈论话题,他几乎都不知道,插不上嘴,所以只能孤单地沉默着——连社交能力都没有了,你还指望他在知识的路途上继续狂奔?
  对此,国内著名教育学家宋凤兰给出了答案,这种现象是生理、智力和心理发展不和谐所导致的。而这样不快乐的人生,也让这些神童们最终只能“泯然众人矣”,一个接一个的现代版“伤仲永”悲剧,也就一再地上演。
  神童,本就是个概率极小的事件,却成了鼓励无数望子成龙的父母们的“榜样”,忽略了成功降临到他们头上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即便成功了,再去看看上述神童,又能如何?
  神童是个奇迹,然而,奇迹没能继续,就是悲剧了。神童的光环下,多数人只看到了奇迹,没看到后半部分。
  
  ——选自《时代人物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