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读者发言记录

作者:徐建军




  徐建军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教师)
  
  本期圆桌读书会在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举行。衷心感谢《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为我们省实验中学的同学展示才华、与兄弟学校进行交流提供了机会。
  鲁迅,是中国新文化的一面旗帜。从《社戏》、《孔乙己》、《故乡》、《藤野先生》到《祝福》、《狂人日记》、《〈呐喊〉自序》……,解读先生的作品,了解一段历史,触摸伟大灵魂;解读鲁迅,领悟人格魅力,收获人生启迪。不管我们的话语是稚嫩、是偏激、还是唐突,只要是发自内心、道出真情,也就够好。
  
  周小康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学生)
  
  斗争和批判是鲁迅作品的主体,但不是他的初衷;讽刺和嘲笑是鲁迅作品的武器,但不是他的本质。鲁迅是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的主题是揭示人性的、人生的、社会的阴暗面,但穿过这条阴暗的隧道,我们触摸到的应该是鲁迅对一个精神濒临灭亡的民族最深沉的爱抚和无以言表的关怀。
  
  李为妍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学生)
  
  鲁迅只是在客观地、理性得近乎冷酷地去描写他的世界。他一直都在这样不得不去感受、认识着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痛恨着别人和自己的现在,悲悯着别人和自己的将来。那的确是一种冷到极点的热情,是思想的博大精深的各个层面的展示。他就这样把那种感情表现出来,用自己的不同于别人的方式——小说,散文,诗歌,杂文。于是我们看见乞祈祝福的祥林嫂,看见沧桑麻木的闰土,看见自欺欺人的阿Q,看见迂腐古板的孔乙己……他作为那些被压迫者的同情者和代言人,永远站在平民视角,为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声疾呼。
  
  刘远达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学生)
  
  纵观教材,出现在初中、小学课本(至少是我所学习的)中的鲁迅文章,并没有太过残酷的内容。相反,这些文章展开了一幅歌颂美好生活的浓墨画卷。这里有《阿长与〈山海经〉》中长妈妈的善良、朴实;有《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忱和毫无民族偏见的人情光辉;更有《社戏》里孩子们喜闻乐见、诗情画意的生活趣味。即使是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和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之间尖锐矛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也是用诙谐的笔调表达了应让儿童活泼成长的合理要求。
  也许高中课本中的鲁迅文章氤氲着阴暗的气息。确实,这里的文章更以揭露黑暗丑恶为主:孔乙己、阿Q、夏瑜还有企望用人血馒头治病的华老栓……
  可高中生不再是梦中不醒的孩子,我们对此拥有足够的心理承受力,也应该去体味抨击黑暗的力量与抨击过程的艰幸困厄。
  
  郑 欢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学生)
  
  造成鲁迅文章负面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课文讲解出了问题。
  比如《故乡》。文中的月下看瓜,雪地捕鸟,本来是优美的风景,又是城市里的孩子见识乡间风情的极好机会,但是课文讲解的重点从来不落到这里。纵观各种教辅,略搜诸友笔记,总是极为看重闰土的少年中年之变、豆腐西施的伶牙俐齿之尤。各种剖析解答从来也不会漏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农民”的观点。就这样批判压倒了建设。而《藤野先生》呢,夸张了的中国留学生的麻木,淹没了师生之间的真情。“三味书屋”则更是因为上课强调批判,下课强调讽刺,只留下一个迂腐(原文说的是方正,只是解读之后就变成了迂腐)的老先生的影子。
  文章选取的不适合和处理得不当,让鲁迅扮演了毁灭者的角色。其实,鲁迅也是一个伟大的建设者呵。
  
  程 捷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学生)
  
  一直以来,鲁迅留给自己的印象并不好。总觉得他满腹牢骚,空有一腔怨气;他谩骂一切,极不满于现状;他刻意的讽刺,简直是对世界,甚至是对他自己的蔑视和鞭笞……他为何不以温情感动天地呢?为何要一辈子保持“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尖利姿态,叫诸多学士对他“即使无话可说,偶投一石子,依然快然自足”的人生态度产生鄙夷呢?
  或许,惟有满怀怨气,谩骂世俗,方显世态之炎凉;或许,惟有勇往直前,破釜沉舟,方显人情之木滞;或许,惟有把精神筑成钢铁般的炮台,才能够以响亮的轰鸣之声震彻大地,唤醒迷茫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