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我对《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三度设计

作者:陈成龙

这篇新闻报道究竟好在什么地方呢?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一番。
  2.学生自读课文后,假设自己是美国普利策奖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写一篇不少于100字的颁奖词。
  3.先请两位同学念自己所写的颁奖词,然后问:“你们两个所写的哪些内容是共同的?你们为什么都写到这几项内容?能不能联系课文说说你的理由。”接着又叫几位同学念颁奖词,并要他们说出除了以上共同点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并联系课文说出理由。随着多位学生的回答,基本上对文章的内容与写法做了一个很好的分析。
  4.教师小结。大家认为这篇新闻很强调客观真实的新闻文体特点,在内容上反映了“以史为鉴,反对战争,珍爱和平”这个重大主题:在表现手法上,采用了侧面衬托,以乐写悲,将参观者所见所感交织着写,恰当穿插有关材料等手法;在语言方面,语言形象而含蓄;情感的把握也很准确。这些都是我们在给《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写颁奖词时应该注意的。
  5.学生修改颁奖词。要求学生吸纳别人颁奖词中的优点对自己的做一番修改。在学生修改之后,老师请学生推选两位同学将自己修改后的颁奖词念一念。老师询问学生:“你刚才所念的颁奖词与原稿相比补充了哪些内容?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从几位学生修改后的颁奖词中可以看出,学生的确有了进步,对课文有了较深的理解。
  6.老师总结内容与第一次设计大体相同。
  这是我第三次开发并教学《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具体过程。这是一节比较典型的生成性教学实例。首先,它具有非线性。在教学起始阶段,在两位学生将自己的颁奖词读过之后,老师要求学生说出两份颁奖词中哪些内容是共同的,接着问其他同学:“哪一位同学认为自己的颁奖词与前面两位同学的颁奖词相比,有新颖、独到之处?”由于学生回答的内容和顺序是非预设的,也就具有明显的非线性和复杂性。其次,具有创造性。在生成性教学的课堂上,教学具有不可预见性,这种不可预见性正意味着教学创造的可能性。第三,具有开放性。生成性教学的内在本质特征决定了教学过程是开放的。反过来,开放的思维、开放的目标、开放的方法及开放的过程是生成性教学的保证。这种生成性教学是对执教者的挑战,但它又会给课堂教学带来灵气。
  另外,讲究实效也是我选择第三种教法的主要原因。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撰写颁奖词,这是训练,让学生在听取其他同学的发言之后,修改自己的颁奖词,这也是训练。扎实的训练使这节课具有很强的实效性。
  应该说,教师对同一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三度开发的过程其实就是自我否定、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过程,是教学理念不断蜕变,教学艺术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钱梦龙老师曾说:“教学设计中有许多思维定式,往往很难摆脱,尤其是教一些教熟了的课文,用一些用惯了的方法。而教学一旦出现定式,就很难再有新意。老师教学毫无激情,当然也就不可能引起学生参与的兴趣。教学成了师生双方都兴致索然的‘例行公事’,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因此钱梦龙老师总是力求摆脱教学中的思维定式。我这次三度开发《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教学实践,也是一次向名师学习,强化自己创新意识的有益尝试。正是在对《奥斯威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三度开发中,我加深了对语文教学规律、新课程教学理念的理解,也在创造性使用教材方面有了新的收获与提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