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项脊轩志》教学实录
作者:呼 君
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急忙站起)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你们看啊,本来感情到高潮了,人家就一句“明月夜,短松冈”,此时无声胜有声,自己品去吧。
生:还有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尝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结果,师生共同跳出文本,开发利用了动态的课程资源,丰富了教学内容。这个偶然的生成反而变成了课堂的高潮,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中如果真能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又能通过生成来呈现预设的目标,二者相辅相成,我们的课堂该会充满怎样的灵动!
总之,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缺乏生命活力。只有预设与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和谐共生,我们的课堂才能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彩。
教学实录
一、导语
师:同学们,在前两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见识了或华美流畅、或质朴奔放的唐代散文,也领略了题材更加广泛、说理更加深邃的宋代散文;它们有的咏史讽今,有的即物抒情,有的讲治国之道,有的抒人生之理,带给我们美的熏陶和智慧的启迪。而有这样一位明代散文家,被称为连接唐宋八大家和清代最大散文流派桐城派的桥梁,他就是归有光。今天,我们学习他的抒情散文佳作——《项脊轩志》。
晨读时,大家已经借助工具书,通过小组互助解决了字词障碍。这节课,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这篇写普通人生活琐事、抒平常人离合悲欢的小文章,为什么能如此打动人心,成为文学史上的抒情名篇。
二、题解
师:请大家看一看这个题目,哪一个字为我们点明了文体?
生:志。
师:对。“志”是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那作者所记“项脊轩”能让你联想到什么事物?
生:可能跟作者的字号、籍贯、书斋等有关吧?
师:是的。作者远祖曾居江苏太仓项脊泾,作者因此自号项脊生,定书斋名为项脊轩。那么,作者以此定名,透露出一种怎样的心态?
生:怀念先祖,回忆旧事。
三、整理线索
师:我们先请几位同学朗读课文。
(三名学生分段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读。)
师:下面请大家看课后思考练习第一题,我们借助此题列一下这篇文章的写作提纲。
(展示投影并由学生概括空白处内容)
师:从提纲中可以看出,文章真正写小轩的内容并不多,占据大量篇幅的是作者心灵深处有关至爱亲人的几朵记忆的小花,那文章为什么还要以“项脊轩”为题呢?
生:因为这几件事都和它有关,项脊轩牵系着作者魂牵梦萦的三位亲人,折射着作者家族命运变迁的轨迹,见证着作者的希望和梦想、喜悦与悲哀。
师:对。小轩是回忆的承载物、感情的触发点,项脊轩的兴废成为行文的物线。那么,这么多事情都与小轩有关:一间小屋,两种情感,三代变迁,四个人物,多件琐事……本文所记可谓多矣,有没有给人松散杂乱之感?为什么?
生:没有。因为“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这句话引领着我们呢。
师:对。这句话就是文脉,它把散乱的珍珠串成了闪光的珠链。请大家按照这条线索,把本文写到的琐事分别归入可喜或可悲之列,并体会文章感情的主旋律。
生:可喜之事有对小屋修缮后环境的描写以及对婚后幸福生活的叙写,可悲之事是诸父分家、回忆慈母、怀念祖母、妻亡屋空四处。所以主旋律是悲的。
师:正确。本文就是借项脊轩的兴废,记述与之有关的家庭琐事,表达物在人亡、三世变迁的感慨,抒发对祖母、母亲和妻子久远的怀念。
四、鉴赏抒情艺术
师:下面我们请各小组自主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描写片段,研讨其成功之处,准备时间为5分钟,然后选派代表陈述理由。
(准备部分略)
生:我们选择小轩修缮后的美景。
它写得月白风清,桂影珊珊;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突出的是静,却静得富有生机。我们可以感受到轩中人的喜悦、悠闲、恬然自得之情以及他的沉静、淡泊、勤奋之性。景可爱,情可喜,情景交融。
生:“妪述母事”一节让我们感动。
我曾从网上查到过一段材料,说归有光母亲去世后,画遗像时,鼻子以上照着8岁的有光画,鼻子以下照着9岁的有光姐姐画。所以,少年丧母的有光,对母亲应该并无太深的印象,但对母爱却有着强烈的渴望,老妪述说的轻轻叩门、关切询问、问饥寒饱暖,使他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触景伤情。
师:是的,这些琐事是不分古今、不分地域的普天下慈母随时随地都在做的呀,所以它自然激起我们强烈的共鸣。
生:我们点评祖母遗事。
一句幽默的玩笑,是老祖母的亲切诙谐、疼爱欣慰;一个关门的细节,折射着老祖母的细心、体贴、殷殷期待;喃喃自语,赠笏再返——平和的背后是灼热烫人的情感。
师:我提示,大家还可以联系诸父分家一节所表达的感情来理解这一处。
生:老师,我懂了,那种隔膜、杂乱,那种人世沧桑、世态炎凉,让老祖母对由小康坠入困顿的封建大家庭的零落衰败非常痛心,而她对有光的期待也更强烈了。
生:我们最喜欢“枇杷如盖”的描写。
师:它好在哪里呢?请陈述理由。
生:我要是制片人,就把它拍成特写镜头,而且不给张艺谋,不给卡梅隆,我想请斯皮尔伯格来设计。
师:哦?他们的导演风格有什么不一样吗?能用一句话概括吗?
生:当然,张艺谋的渲染、煽情本事自不用说,您看《泰坦尼克号》的艺术处理和《拯救大兵瑞恩》的纪录片风格一样吗?
师:那咱们的“枇杷如盖”呢?
生:应该是白描。我们就给它一个特写——简简单单地摆在那儿,树长,人亡,物是,人非。我们相信越朴素平淡越震撼人心。
师:你是个好导演,处理得不错。是这样的。经历了科考的坎坷,淡泊了功名之心,磨平了少年的锐气,中年归有光更珍重人世间最深挚的亲情;可是,妻子却离他而去。这里描写越朴素,传递的东西就越丰富。
其实中国古典诗词中这样看似简单但却含蓄隽永、极富深情的描写有很多,大家能不能举出几个实例来?我先抛砖引玉,唐代诗人崔护就有一首《题都城南庄》——
生: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急忙站起)还有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你们看啊,本来感情到高潮了,人家就一句“明月夜,短松冈”,此时无声胜有声,自己品去吧。
生:还有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尝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五、总结课堂收获
师:同学们,古人云:人生有三大不幸,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归有光一人就占据了两项,但他心中被生活的磨难煎熬到极点的这些情愫,并没有像火山般喷发出来,作者只选取了最平常、最琐碎的小事娓娓道来。这些小事,决非信手拈来,它是从生活这棵大树上采撷下来的最光彩的枝叶,是从生命长河中摄取的最动人的镜头,它能以小见大,它是浓缩的生活。
行文时,作者只把难言的伤痛、不老的亲情,寄托在景、事、物上,使得一枝一叶,总关乎情,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文章看似平淡,无意于感人,其实欢愉惨恻之情,处处溢于言语之中。
所以我们认为,这是本文最成功、最感人之处。
请大家把回忆祖母一节再读一遍……
让我们回味着“树长,人亡,物是,人非”的感伤和“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把全文最后一句朗读一遍……
(学生朗读)
六、延伸与拓展
师:同学们,除了上面说到的,大家还有没有其他感想?
生:我觉得,在写作方面,我们也应该抒发真情,选择来自生活、能以小见大的事件,这样的文章才能感动人。
师:对呀!初中时我们也曾学过一篇这样的课文,相信大家今天仍然印象很深。
生:《背影》!
师:是的,父亲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父亲那为“我”买橘子而艰难攀爬月台的背影,已经成了一座象征父爱的丰碑,深深地定格在我们的心灵深处了。
生:老师,我还觉得我们在做人方面也应该像作者一样,用一颗善良的、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珍惜身边最普通的人情,善待我们的亲人、朋友乃至每一个普通人。
师:说得真好。其实,“珍惜亲情,孝敬父母”应该是人之为人的底限,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传统美德,还有像“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充满真与善的、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我们应该让它们充满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温暖到每一个人的心田……
七、巩固与强化
师:最后,请大家选取我们课堂讨论的一两处,写成分析性文字,正标题自拟,副标题为“浅谈〈项脊轩志〉的抒情艺术”。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