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展示”在语文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
作者:缪爱明
一、选题比较研究阶段,重在展示课题研究动机和研究方案
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再把问题转换成值得研究的课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学会收集和分析资料,学会调查研究,预想研究成果,是选题比较研究阶段指导老师的职责。学生一开始往往不会提出问题,或者不知道提出的问题值得不值得研究,教师可以本着因地制宜、因生制宜的原则,合乎需要、值得研究的原则,体现教学要求、落实教学任务的原则,预先提出一些问题,通过展示的方式供学生讨论、比较、选择,也可以在研究小组各自提出两三个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展示的方式,让小组代表说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成果是什么,每个课题的优缺点是什么,哪一个更容易成功,哪一个更有创新性,等等。在此基础上,再让其他小组的成员对课题的选择发表意见。
实践中我们发现,在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的问题上,学生的回答往往过多地侧重在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和意义上,或者以对自己有什么好处为立足点,很少关注课题本身的意义。比如,有一个小组选择“手机短信调查研究”这个课题,有同学坚决反对选择这个课题,认为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因而没必要研究这一课题。我们知道,这种理由是很不充分的,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启发其他同学发表不同意见。当然,尽管这位同学反对的理由不很充分,但是却给了我们另外一个启发:这个课题是空了一点,研究的目的性也不十分明确,选课题时应避免此类弊病;再说,我们要做的是语文研究性学习课题,应该借助语言这个工具,体现语文性。后来,该小组确立的课题是“手机短信的语言运用特点”。这个课题题目在中期汇报过程中,又再次进行了修改,这是后话。
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语言、文学、语文学习、中外文化现象、当代社会、现实生活、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中,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生成问题,并将其设计为便于研究操作的课题。研究课题确定之后,就要指导学生做好方案的设计和论证工作,使学生在设计和论证过程中对整个探究活动有一个比较完整、清晰的了解。研究方案中要明确课题的承担者、研究的时间限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等内容。通常一个班确定的课题有8~10个,如果用2个课时展示为什么要研究和将怎么开展研究,是完全有时间进行讨论和确认的。课题确定得准,方向选择得对,方案设计得好,学生便可迅速进入角色。否则,会让学生茫然无措,举棋不定,这势必挫伤他们开展研究性学习的热情,使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
二、中期研究情况汇报阶段,重在展示研究过程和今后打算
因为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要求和方法各不相同,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有的要求查阅资料,如到图书馆查阅纸质资料,上网查寻有关资料等;有的要求走访专家学者,开展社会调查;还有的要求进行实地考察甚至社会实践……这些活动都要求学生依据方案,根据小组分工,独自完成,要求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创造想象,去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要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进行发散性思维活动,不断提出创新观点,甚至调整当初的研究内容和修改当初的研究方案。要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注意积累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有关资料,并随时写下学习中的感悟。这些都是指导老师组织中期研究情况展示时必须强化的内容。同时老师还要借助展示过程,进一步使学生明确研究该课题的精神及实质,真正学会一些基本的研究方法,认真剖析开题报告和斟酌研究方案,强化结题报告的写法。
再以上述手机短信研究小组中期汇报的情况为例。他们选录了几百条短信,试图从内容上找到研究语言的突破口,不料从互联网上发现早已有人对手机短信内容进行了明确的分类,他们觉得要超过他人的研究水平很难,经过协商,转向了短信的形式特点研究。在中期展示过程中,该小组一下子列举了十余种修辞手法,有的修辞手法对其他研究小组成员来说还是新知识,展示的过程起到了普及修辞手法的作用。作为指导老师,我表扬该小组具有创新求异的精神,并要求他们介绍学习、研究修辞手法的新途径。这个议程刚一结束,这个小组一名成员就向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他们觉得短信已经没有什么可以研究的了,是不是可以提前结束这个课题?我把问题抛给了其他小组的成员,请他们发表看法。最后,该小组接受了这样的意见:这个课题仅仅研究修辞手法,还是单调了点,手机短信是新生事物,尤其是祈愿祝福类的,人们在节假日很爱发,也很爱看。这里边固然有其他原因,但是有一个原因是不可忽视的,这就是形式上的组合艺术。它们很像对联,但是又不同于对联。它们到底有哪些组合的特点呢?如果深入研究一下,归纳出几条,那么就可以供大家学写这类短信时参考。
另外,还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展示是一个强化研究意识和行动的过程,每个小组轮流汇报各自的情况,不用指导老师一一评点,他们一比较,心中自然十分明白。做得理想的有了动力,不理想的有了压力,这样容易形成你追我赶的竞争局面。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内容纷繁,过程复杂,这种展示其实是监督和评价,如果忽视这一环节,学生有可能偷工减料,投机取巧,甚至抄袭。教师一定要对课题研究的进度、深度做到心中有数,随时给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的探索热情一直保持下去,使课题研究控制在一定的程度内,以便将来能够拿出令人满意的成果。中期汇报共用2个课时。
三、研究成果展览阶段,重在展示研究成果和体会
研究性学习应注重过程,但也不能轻视结果。事实上,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既重过程又重结果的。论文是课题研究的自然延伸,也是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的具体体现。对语文学科的研究性学习来说,这是研究成果展览阶段的重头戏。论文的优劣取决于研究过程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态度是否积极。每个研究小组除了展示代表本课题研究水平的一篇论文外,还要拿出一份研究工作报告,主要是说明怎样开展研究的,取得了什么成果,有什么研究体会和思考。这两项是展示的必备要件。此外,调查报告、模型、展板、主题演讲、研究笔记、活动设计方案等都可以作为研究成果展示的附件。
在各小组展示交流研究成果前,指导老师要提醒他们准备好纸和笔,及时记录其他小组的建议和意见,以便再查阅资料,对原稿作最后的修改。还以手机短信调查研究这个小组为例,他们最后定稿的论文题目修改为“手机短信——璀璨语言的组合艺术”,正文从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汇报研究工作报告时,该小组清晰地表述了他们后来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过程。他们首先检索、查找了别人对对联语言艺术的分析文章,检索、查找了什么叫语言的艺术、语言的艺术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什么叫组合,组合的特点是什么,等等,然后集体学习这些文章,之后结合各自的学习体会,思考手机短信的语言组合特点。接着每人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分析手机短信的语言组合特点,并形成书面文字。然后把这些分析文章和观点集中起来,从中找出共同点和新思路。最后终于发现,可以用对比的方式来陈述手机短信的语言组合特点,由此再联系平时的学习经验,找到了可以对比陈述的八个角度。
指导老师最好将论文和研究工作报告编辑成册,以示宝贵和珍重,同时也便于年级交流、班级宣传、上传网站,便于更好地交流、沟通、借鉴和评价,便于产生辐射效应。如果观点新颖、论据确凿、论证严密,教师就推荐给相关报刊,或鼓励学生自己投稿。
在最后的展示环节,指导老师可以在每个小组汇报完毕后安排一段专家咨询和研究组答疑的时间。专家就是其他小组的成员代表,每个专家对每个小组必须提出一个问题。班上其他同学一起参加结题论证活动,可以对研究小组随时提问,可以随时评述专家的提问和研究组的答疑。最后大家共同投票评选,产生以下奖项:某阶段课题研究成果最佳组、某阶段研究情况汇报最佳组、某阶段课题提问最佳成员(从专家组中产生)、某阶段课题论证活动最佳参与者(从班上其他同学中产生)。咨询和答疑,其实是一种情感活动。安排咨询和答疑的目的,是强调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探索的活动,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让他们掌握基本的、科学的方法,并尝试相关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培养善于合作、交往、沟通的能力。指导老师要以爱为根基,以灵活性为原则,以发展为目标,多给学生启发性评价、鼓励性评价和积极性评价,尽可能把催人奋进的阳光雨露,洒向每一个研究组的每一个学生,以便在下一阶段的选题比较、中期汇报和结题展览中,做得更严谨、更精致。
这样一个由6~7节课组成的展示循环轮次,整个高中阶段可以进行4~5次,大约需要30~35个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