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现代诗歌

作者:曹继强




  3.教师诗性品质和行为的弱化
  教科书的内容需要通过教师才能传达给学生,但目前的教师是接受过去教科书的教育才对现代诗歌有一点可怜甚至偏颇的认识的(师范院校的现代诗歌教育同样薄弱和滞后),这直接影响到教师的现代诗歌修养。现行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的编选也不尽如人意,这进一步限制了教师的视野和讲授空间,教师对现代诗歌的淡化便不足为怪。考试作文也把诗歌排除在外,这一现实问题,也对教科书现代诗歌的设置形成了挑战,有的教师索性放弃了现代诗歌教学。
  4.诗歌审美的缺席
  教科书选诗过分强调诗歌的思想意义和德育功能,忽视了诗歌特有的艺术形式和审美价值。这也是整体审美教育思想的缺失。闻一多强调“诗的艺术,诗的想象,诗的情感”,认为在诗的王国中,宁可多一点“贵族精神”,也万万不可提倡什么“平民风格”。诗歌始终是高贵的,诗歌教育也应是高贵的,这种高贵决定了对学生高贵心灵、气质和品格的培育。既然如此,教科书就应当摒弃实用主义的东西,重在培育学生的诗心,在编选中要立足美、立足体验和感悟、立足更高远的审美境界,将真正具有诗美价值的现代诗歌纳入其中。
  
  四、教科书中现代诗歌的改革构想
  
  现行教科书中现代诗歌的编排较过去有许多改进,但本质上还是没有走出历史的模式和现实的困境。这需要编选者深入反思,更需要所有教育者进行反思,从而找到问题的症结和改革的思路。
  1.重构现代诗歌的教育理念
  首先是教育思想和意识形态的问题。我们总是让现代诗歌教育承载太多思想的重任,造成所选诗作思想大于情感、内容大于形式、德育大于美育,没有做到寓教于乐和“寓教于美”。在思想和德育的负担之下,审美和艺术已经成为附庸。在这样的教育思想下,选编的诗歌往往会与现实的诗歌教学以及学生的内心需求脱节。这不仅仅是一个孤立的现代诗歌编选思想的问题,更是重新审视和建构整体教育思想的问题。
  拓展编选者的视野是一个关系到教科书现代诗歌水准的前提性环节。编选者要尽可能地加强相关研究,包括对国内外各种类型现代诗歌教科书、诗歌读本的研究,全面掌握当代诗歌的学术动态,转变传统的名家立场。一个切实有效的办法是将真正了解现代诗歌的诗人和评论家吸纳到编选机构中,从而选取更有价值、适用于教学的作品。
  2.把握诗歌审美特点与心理机制
  具体到选材、体例和设计等问题,编选现代诗歌与编选其他课文应该有所区别。现代诗歌有特殊的艺术品质、语言和结构,要有针对性地深入把握现代诗歌的特质和规律,找到适应现代诗歌审美特点和体现现代诗歌精神的体例和方法。
  选材一定要充分考虑诗歌审美结构与学生心理机制的协调。对于初学者,可以按照泰戈尔等人的散文诗,余光中等人的台湾现代诗,艾青、戴望舒前后的现代诗歌,朦胧诗以来的当代诗歌,欧美为主的外国现代诗,这样的诗歌单元和顺序进行布局设计。这个序列能够贴近现代诗歌由浅入深,从相对感性、单纯到复合、多样的大致走向,以及相应的学习过程。具体到诗人的选择,可以减少中国现代诗歌早期诗人和西方浪漫主义时期以前的诗人,加大现当代优秀诗人的比重,中国诗人穆旦、昌耀、北岛、海子、西川、痖弦等,外国诗人里尔克、茨维塔耶娃、米沃什、博尔赫斯等都是可供考虑的人选。选择作品时要认真体味,细致推敲,多选取一些突出诗歌意象和诗歌语言,易于唤起想象、联想、通感等多种艺术知觉的作品。以现行教科书为例,艾青的《我爱这土地》就不如他的《太阳》更具诗歌的艺术质感。同样是美国诗人,勃莱更注重意象和感知,对于缺少人生阅历的学生来说,也许比弗罗斯特更易于理解。
  体例上要与其他课文有所区别,尤其是研讨与练习的设计,要允许对诗歌进行混沌的理解,不要求作精细的分析。仍以《乡愁》为例,可以将问题设计成这样:“请以诗意的语言说出你所理解的乡愁。《乡愁》中哪些词或意象最能打动你的内心,请饱含感情地写出内心的感受。请与席慕蓉的同题诗进行比较和品味,之后模仿它们自行创作一首思乡主题的诗。”
  3.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此外,一些具体的现实问题也需要解决。要认真研究出一套适应诗歌这种特殊文体的考核方法,以解决应试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现行考试及作文拒绝诗歌的现状。同时,要注重对教师诗歌素质的培养,要充分利用与教科书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要整合教学资源,编发与教科书配套的由学者、诗人所做的现代诗歌讲座光盘、教师专用课件等多媒体资料,在教学中通过专题课形式集中使用。
  直面上述种种症结和问题,兴利除弊,广开思路,教科书现代诗歌的改革才会行之有效,现代诗歌的教育教学才会取得可持续性的发展,就像诗人海子所歌唱的那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参考资料:
  〔1〕冉云飞《沉疴:中国教育的危机与批判》,南方出版社1999年版。
  〔2〕《河北中学语文教科书变革:课本大变脸遭热议》,《燕赵都市报》2007年9月24日。
  〔3〕《语文教学呼唤“诗教”回归——“诗歌与诗歌教学”网谈录》,《语文学习》2002年第3期。
  〔4〕梅旭东《理性的回归诗性的回归》,《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3期。
  〔5〕王珂《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现代诗歌教育亟待改进》,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现代诗歌教育研讨会”,2004年4月11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