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教科书练习的基本类型及其在教学中的使用

作者:黄厚江




  如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国宝——大熊猫》的一道练习题:
  比较课文和《辞海》对大熊猫形体的不同说明,讨论讨论两段文字语言的特点和表达效果,可以各抒己见。
  大熊猫体态丰满、四肢粗壮,尾巴短秃,毛色奇特,头和身躯白色,而四肢和肩部黑色,头上有一对整齐的黑耳朵,还有两个黑眼眶,很像戴着一幅八字形的黑眼睛。大熊猫长相俊俏,神态温驯,给人以优美、活泼的感受。(《国宝——大熊猫》)
  体肥胖,形似熊而小,长约1.5米,肩高66厘米,尾很短。毛密而具光泽,眼周、耳、前后肢和肩部黑色,其余均为白色。(《辞海》)
  这是一道典型的欣赏题,要求通过比较赏析课文说明大熊猫时所采用的方法和修辞手段,并对其表达效果作出自己的评价。
  7.识记积累题
  积累是任何一门语言学习的基础,母语学习尤其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积累才是阅读的真正目的(当然这不是狭义的积累),良好的语感以积累为基础才能培养,语文素养在积累中才能提高。这类题定位于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加强积累。这类题型以背诵为主,但又不是简单的记忆。背诵要以理解为基础,要以积累为目的。通过背诵加深理解,通过理解加强记忆。同时还要注意知情义的结合,注意背诵和运用的结合,忌简单重复,机械记忆。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背诵、摘记、做卡片等多种积累方法。既可以提出背诵的统一要求,又可以给予学生自己选择的权利。
  如苏教版九年级上册《在烈日和暴雨下》的一道记忆积累题:
  读完课文,选择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用得最多最好的一段背下来,并与同学交流一下,看谁的选择更有眼光。
  这道题一反过去背诵题的僵化和呆板,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利,留给学生选择空间,并且把背诵和欣赏理解、知识巩固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合作,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8.视听活动题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超文本阅读和多媒体学习是语文教材的必然趋势,因此,视听训练也必将是练习的一个重要类型。在许多国外语文教材中,这一形式早已出现。英国莱兹教育出版公司1991年出版的《英语·第3学段》的“‘听和说’故事”单元中有一道这样的练习:
  1.阅读一篇题为“玻璃食橱”的故事。
  2.听录音机里的人讲这个故事;注意回放,留心它是怎样引起你的兴趣的。大声朗读这个故事,或者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和朋友听。
  3.故事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很多很多年以前,当人们还没有读过和写过“世纪”这个词之前,在人们还没有广播和电视之前,说故事的人就享有了很高的荣誉,因为他给人们提供了一个娱乐和思考的机会。人们都聚拢在他的周围,渴望听他讲故事。
  4.当你朗读或讲故事的时候,你也要想法子引起听众的兴趣。下面这个表格中列出的四个要点,对你讲说故事十分重要。如果你认为还有应当注意的事项,请继续写在表格中。
  
  ①经常抬起头直视听众,
  ②依据故事内容变换说话速度,
  ③依据故事角色特点变化声音(轻松的、严肃的、哀怨的、热情的、沉闷的、文雅的、粗俗的……),
  ④确信听众正在听你讲故事,
  ……
  
  5.说笑话是讲故事常见的一种方式。
  这道练习将听录音和阅读、讲故事等语文学习常规形式相结合,作为学生语文练习的内容。
  也有的将观看电影、电视、戏剧等融合到教材的练习之中。如德国北威州根据新教学大纲编写,德国维斯特曼出版社出版,供完全中学5~10年级学生使用,被德国学术界视为优秀母语教材的德国新编初中语文教材《现代德语》中有一道练习:
  电视中正在播放青年节目。请只收看几分钟时间,同时将日期、播放时间、节目标题和话题记录下来。然后关掉电视机音频,此时只看到画面。请在左栏记录你所观察到的动作、表情、姿势,并在右栏写下你根据这些动作设想出来的对话内容。
  小组练习:请第一小组把这个青年节目用录像机录下来,把录像带拿到课堂上作上述试验,然后比较各自的结果。第二小组作相反的练习:请将电视视频关掉,只听到声音。记录所听到的对话内容和说话语气,并将结果带到课堂上进行报道分析。
  毫无疑问,这种以视听为主的语文练习,是对传统练习形式的突破,极大地丰富了语文学习的途径和方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9.专项任务题
  即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文本或有关学习内容完成某项专门的学习任务。在本文前面所举的例子中,有些就属于这种类型。这种练习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在美国,所有课程都有不同的专题项目,可由高中生按兴趣自选。如斯科特·福斯曼公司的六年级《语言》第九部分“诗歌”讲到关于猎食其他动物的鸟类,教材指出这是自然界中的“食物链”现象,要求学生先讨论生活社区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种类,然后走出课堂,到自然界中观察以取得那里生长的动植物种类的第一手资料,最后画出这个环境中的食物链。再如该教材第十部分,在学生学习区分事实和观点后,要求学生每人从报纸上找一篇与健康有关的广告带到课堂,组成小组,讨论哪些广告是事实陈述,哪些是主观描述,哪些是两者的结合,并决定哪些广告更可信。然后要求学生课后再从报纸上找出三条与健康有关的广告,用同样的比较方法决定哪一条广告最可信,哪一条最不可信,并在学习日志中说明可信和不可信的根据。
  我国目前几套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的就属于这一类。只不过我们更多的是一个独立的教材板块,而英美等国的大多是某一单元或专题的一个练习项目。
  这九种只是练习的基本类型,其他还有知识训练题、写作训练题、听说训练题、交流展示题等多种题型,这里不再一一列举说明。
  
  二
  
  如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呢?这里提几点建议:
  1.了解编写的意图和题目的客观价值
  在教科书编者那里,所有练习的设计都有比较明确的意图。前文的分类,有的就是从编写意图着眼的。弄清楚意图,无疑能使我们对教科书练习的使用更有针对性。但我们又不必完全拘泥于编者的编写意图,更多的还要思考这些练习的客观价值。比如有些练习,主要是为理解内容服务的,但又具有品味语言的功能;有的是欣赏表达技巧的,但又可以帮助理解文本。全面了解练习的价值,对灵活使用练习,充分发挥其作用,是很有帮助的。
  2.改变不良习惯,避免几个误区
  据了解,有些老师对练习的使用养成了一些不好的习惯,影响了教科书的使用,也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以下几种情况都是要避免的:一是把练习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以为练习解决了,教学任务就完成了;二是对练习不管不顾,从不把练习作为教科书的一部分看待,也不考虑教科书练习具有什么样的教学功能;三是把练习的使用变成了简单的“寻找答案”,或者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寻找,或者教师直接将答案告诉学生,以为学生知道了答案,练习的价值也就发挥了;四是把练习作为学生的课后作业,由学生课后完成,使练习只起到巩固学习内容的作用。这些做法对练习的教学价值是一种误解,要坚决避免。
  3.练习使用要融于整个教学过程,要立足于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我们仍然借用“练习”这个概念,只是为了大家接受方便,其实很多教科书已经不再延用这一概念,有的叫“思考与探究”,有的叫“阅读与思考”,等等。这些说法的变化,意味着它的内涵和价值也在变化。其实教科书练习,完全可以看成教科书“助读系统”的一部分,这也是有人不同意提出教科书“练习系统”这个说法的原因之一。现在绝大多数教科书练习,都是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我们应该把练习的使用融入教学的整个过程,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之能为学生学习提供真正有效的帮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