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高考作文命题开放与限制的手段

作者:尹逊才 张秋玲




  另一种是比喻释义,常见形式为“××词是……”。2006年安徽卷就给出了核心词语“读”和“书”的多个比喻义项,以帮助学生发散思维,开拓思路。通过这种比喻义项的列举,“读”和“书”可以构成无限个组合的话题或题目,学生的选择达到自由状态。
  现代阅读心理学认为,在阅读过程中人们要具有一个相应的心理词典并能从中获得书写词的意义。〔3〕也就是说,要理解一个词,词在心理词典中的存储状态及从心理词典中获取的时间是非常重要的。这种手段的意义,正在于将一个词的重要意义全面地展示出来,帮助考生缩短获取意义的时间,改善一部分考生心理词典中词的存储状态,从而使他们对这个词有一个全面、迅速的了解。
  使用这一手段时应避免学术化倾向和列举过于宽泛。
  6.直接提示
  直接提示是指命题者通过直接提示语提示考生写作范围和角度。
  2007年广东卷作文题就利用了这一手段:“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 广东卷首先确定了传递的主体——万物,并突出强调人类,然后又点明了传递的客体——技艺、经验、思想、感情等,思路清晰,逻辑性强。社会不是一个静止的概念,而是一个流动的实体,生命在这里以各种形式得以延续,延续就需要传递。在传递的过程中,有很多东西需要承续,命题者精心挑选了两个角度进行提示:一个是应付自然生活的生存能力,另一个是应付群体生活的思想情感交流能力。
  直接提示的手段简洁明了,可以很好地给考生提示立意的方向。
  使用这一手段时既要避免提示过于繁琐而影响考生聚焦思维,又要避免提示过于笼统而达不到提示思路的效果。另外,尤其要注意避免流露出命题人明显的观点倾向。
  (二)限制的手段
  1.内容范围的规定
  内容范围的规定主要包括写作范围要求和真实性要求两个方面。写作范围要求主要是指命题者针对材料(话题、题目)的范围对考生提出的写作要求,表述风格大都比较严肃,多采用命令式的词语,比如“不要”“必须”等。真实性要求是指命题者对考生提出保证写作内容原创性的要求,一般表述为“不得抄袭、套作”。
  2.立意的限制
  立意的限制主要指命题者针对写作题目(话题、范围),规定考生在立意方面的可选择空间。立意的限制与范围的规定有所不同:范围的规定体现的是命题者的一种命令,是外显的、明确的,是所有考生都必须遵守的,而立意的限制主要体现的是命题者的一种意愿,是内隐的、委婉的,考生可不必完全遵守。如果考生的作答出现与命题者意愿不一致的情况,只要考生能够自圆其说,评阅者也可接受。在立意的限制上,也可以说存在这样一种相悖律,即命题者希望绝大部分考生可以被控制在某特定的立意范围内,又希望有一部分考生能够突破这种立意范围。命题者为了达到立意的限制,往往采用一些手段,可概括归纳为:立意导向、设置关系项。
  (1)立意导向
  立意导向是指命题者通过采用具有或明或暗的立意倾向的材料或题目,对试题的立意加以控制。
  2007年全国卷Ⅱ就使用了立意导向的限制手段。该试卷作文题目设置了两则材料,第一则材料从反面举例,展示了几个因别人帮助而得以学业有成的人,当自己的“恩人”陷入困境时令人心寒的表现;第二则材料从正面举例,展示了有类似经历的一群小学生积极回报“恩人”的做法。一反一正之间,立意立刻凸显,即做人要有良知和道德,这是维系我们社会发展的关键。这两则材料本身对考生选择写作内容形成一种暗示或引导,在一定程度上对考生的立意选择形成了限制。
  再如2007年安徽卷,题目“提篮春光看妈妈”中的两个关键词“春光”和“妈妈”,可实写也可虚写,但无论怎样,“春光”一般意味着美好的事物,“妈妈”意味着深爱的人物或地方,两者组合起来构成一个立意范围,即用美好的事物回馈自己深爱的人或地方。命题人突出“感恩”主题的用意比较明显。
  这种限制手段在高考写作这类大规模选拔性测试中,不失为一种比较有效的限制手段。它可以较好地体现命题者的意图,有利于体现考试的选拔性特点。
  使用这一手段时要避免材料因引导性或暗示性过强而束缚考生思维。
  (2)设置关系项
  设置关系项是指命题者在材料或题目中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限制因素,考生回答时必须综合考虑这些限制因素。
  例如2007年四川卷题目“一步与一生”中有两个相关联的因素:“一步”与“一生”,“一步”可代表生活中的每一步、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阶段,与“一生”相比,属于小,两者可以构成“小”和“大”的对立转化关系;“一步”又属于感性的东西,“一生”属于理性的东西,两者又可以构成感性与理性的对立转化关系。考生在立意时,必须首先考虑怎样处理好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不能单就某一方面进行论述。
  这种手段是自1999年高考作文命题改革后最初几年经常采用的一种限制手段,它能比较有效地防止宿构和抄袭、考查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但后来因长期使用易导致思维僵化而遭诟病,近几年来采用率大大下降。不过,这种手段本身没有停止发展,它逐渐从关系型话题作文的母胎中剥离,成为一种独立的限制手段,并被其他题型采用。〔4〕如上面提到的四川卷,就把这种限制手段运用到了标题作文中。
  使用这一手段时应避免已为考生所熟悉的设置模式。
  3.文体限制
  文体限制是指命题者规定考生在作答时应采用的文体类型。文体限制主要有两种表述方法:一种是囊括,即命题者规定考生必须采用命题者所提供的文体类型;一种是排除,即命题者规定考生不能采用某一种或几种文体。
  4.字数要求
  高考写作测试只有依据考生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输出的一定量的文字,才能测评考生的写作水平。目前一般要求为“不少于800字”。
  5.书写要求
  目前一般要求为“书写规范”。 不过,目前大部分试题都把它放到评价标准中。
  
  三、高考作文命题开放与限制手段应用举例
  
  当命题的意向确定后,我们就可尝试应用高考作文命题开放与限制的手段,命制一些高考作文模拟试题。下面以“尊重”为例,设计模拟题三套,以供参考。
  (一)模拟题一
  步骤一:设计材料
  尊重可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有实力、充满信心、能独立自主。外部尊重是指一个人希望有地位、有威信,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充满热情,体验到自己的用处和价值。
  运用的开放手段:词义列举。
  步骤二:设计题目或话题
  题目:请以“自尊与尊重”为题。
  话题:请以“自尊”为话题/请以“自尊与尊重”为话题。
  步骤三:设置选择项
  如果设计为话题作文,可选择以下几项: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
  (二)模拟题二
  步骤一:设计材料
  当你徘徊在情绪的低谷,朋友真诚的帮助支持着你,那是尊重;当你遭遇到人生的挫折,老师温暖的双手紧握着你,那是尊重;当你捡起马路上的垃圾,路人赞许的微笑感染着你,那是尊重;当你懊悔曾经的过失,父母的宽厚与理解包容着你,那是尊重……
  尊重是一种美德,被人尊重则是一种幸福。
  运用的开放手段:概念具化。
  步骤二、步骤三略。
  (三)模拟题三
  步骤一:设计提示语
  在家我们要尊重父母,要学会关爱、学会感恩,充分理解父母对我们寄予的希望及为我们辛勤的付出。在学校我们要尊重老师和同学,要珍惜老师和同学们的劳动成果。在不同的民族和国家之间也是如此,我们都应该去接纳并尊重不同民族的习惯和文化。
  运用的开放手段:直接提示。
  步骤二、步骤三略。
  
  〔1〕刘淼《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5页。
  〔2〕上海市教育考试院高考语文命题组《风格平实,稳中求新——2007年高考上海语文卷命题意图》,《语文学习》2007第7~8期。
  〔3〕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版,第2~3页、第66~75页。
  〔4〕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语文与海外华文教育研究中心高考试题课题组《2006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研究报告》,未来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438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