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四处游动的“鲇鱼”

作者:孟德腾




  鲇鱼这种鱼周身无鳞,身体表面有很多黏液,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粗粗的胡须,白昼潜伏水底,夜晚出来活动。鲇鱼观赏价值不大,但由于营养丰富、肉质细嫩,因而成为人们餐桌上常见的美食。
  鲇鱼不仅是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稍微留意一下,我们还会发现在各种媒体上还有它四处“游动”的身影。时下,鲇鱼已经成为在报纸杂志上频频亮相的新宠,吸引着广大受众的眼球。请看:
  (1)吉利就是一个好的例子。也许现在仍有人对吉利汽车的外形与质量嗤之以鼻,但吉利这条“鲇鱼”对经济型轿车的价格下降功不可没,谁都不能否认价格多米诺骨牌的应声而倒也有其一份力量。(《中国汽车报》2003年11月18日)
  (2)较长时间以来,民办教育的平均教育水平都不太理想。“公参民”学校的出现作为民办教育的一部分,犹如一条鲇鱼,搅动着民办教育这潭水,使得民办学校必须应对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服务。这才能保证民办教育能够成为公办教育的有效补充。(《华东新闻》2006年6月21日)
  面对这样的报道,你可能觉得一头雾水。吉利、“公参民”学校怎么居然和鲇鱼挂上了钩?看上去并不是太招人喜欢的鲇鱼为什么如此受到媒体的青睐呢?要明白其中缘由,还得从一则故事说起。
  20世纪中叶,挪威人经常从深海捕捞沙丁鱼。沙丁鱼有个习性,喜欢密集群息,被捕捞上来之后常常因为挨得太紧窒息休克而死,这让渔民们大伤脑筋。他们想了无数的办法,想让沙丁鱼活着上岸,以卖个好价钱,但种种努力都以失败告终。然而,有一条渔船总能带着活鱼上岸。这条船又有什么秘密呢?
  原来,这条船的老渔夫在捕获的沙丁鱼里放进了“异己分子”——鲇鱼。鲇鱼放进去以后,由于环境陌生,到处挑起摩擦。在鲇鱼的追逐下,沙丁鱼变得异常紧张起来,于是拼命四处游动,激发了内部活力,大大提高了成活率,于是一条条活蹦乱跳的沙丁鱼被运回了渔港。
  受这个故事的启发,人们把“鲇鱼”作为来自外界竞争者的代名词。正是由于强大的激活功能,“鲇鱼”首先从生物领域游到管理学领域,请看:
  (3)种种迹象表明,国资委正试图通过现代公司治理和现代企业管理手段进一步激活189家中央企业。而中央企业人事手术等“鲇鱼”入水,是激活的具体措施,也是摸索和试探。(《大地》2004年9月3日)
  通过引进人才而建立竞争机制,以激活企业内部那些缺乏活力的员工,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使整个企业充满活力,这种手段所带来的效果就被称为“鲇鱼效应”,例如:
  (4)海尔呼吁企业必须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以“鲇鱼效应”去激活每一位在职人员的战斗力与竞争力,从而使海尔成为一支永远年轻富有活力的成功企业。(http://zhujue1125.blog.163.com)
  从管理学角度看,外因的激活作用是人的一种本能反应,因此“鲇鱼效应”对于员工个人和整个企业都具有积极意义。一方面,引进的人才往往会在新的领域里大显身手,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能;另一方面,企业输入了新鲜血液,有助于每一位员工自觉树立生存的危机意识而努力提高工作效率,也有利于整个群体进入能量激活状态,提升企业整体的战斗力。“鲇鱼效应”通过优秀个体的“中途介入”带来显著的激励作用,符合人才管理的竞争机制,说明了人员流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鲇鱼效应”得到众多管理者的普遍关注和运用。
  当今社会,不单单是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各行各业之间也不例外。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鲇鱼”不单在企业管理中大行其道,而且也游动到具有竞争性质的其他社会生活领域中:
  (5)比如号称竞争激烈的民航业,被称为“鲇鱼”的民营航空,可能不过只是营造竞争幻觉的观赏鱼,这从几次民营航空降价革命迅速被寡头“围剿”可以看出。(《市场报》2006年9月7日)
  (6)国美、苏宁等宣布从传统的家电连锁进入手机零售领域后,开始体现出加速传统手机连锁卖场整合的“鲇鱼效应”,一场争夺手机连锁市场份额老大的战争正悄然逼近。(《京华时报》2007年6月9日)
  例(5)(6)中的“鲇鱼”显然已经不再指管理学所说的外来人才,而是泛指在某个领域具有相当实力并对其他竞争者产生强烈冲击的对手。确实,如今做一条与实力强劲的“鲇鱼”共存的沙丁鱼不容易,作一条独领风骚的“鲇鱼”更是难上加难。
  人们往往把一个领域的认知成果投射类推到其他领域,这就是语言的隐喻机制。它既便于人们对抽象复杂事物的认知,又体现了语言使用的经济原则。例如“取经”由原来的佛教用语逐渐扩散到指学习其他单位或个人的经验。
  语言的隐喻机制对“鲇鱼”的使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成为异常活跃的“鲇鱼”四处游动的一个强大动力。“鲇鱼”先从生物学领域游到管理学领域,继而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带来了广泛的“鲇鱼效应”。此外,过去我们常用“与狼共舞”来表示激烈的竞争,也许是觉得狼这种动物太凶残,也许是对该表达有些审美疲劳,处在当今语言狂欢的年代,人们追求标新立异的心理使得“鲇鱼”和“鲇鱼效应”这样的表达形式异军突起,产生了形象生动而又新颖别致的语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