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审美人生教育的缩影

作者:王 威




  丰子恺说:“我教艺术科……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但求涵养其爱美之心。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世,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1〕涵养学生的审美心灵,使其以审美心灵观照世态百相、处理衣食住行,营造审美的生活——这种审美心灵与审美生活内外和谐的教育,可称为审美人生教育。
  《竹影》正是丰子恺审美人生教育思想的一个缩影,折射着它的三个层次:审美人生的根基—审美人生的养护—审美人生的完形。
  
  一、童心——审美人生的根基
  
  丰子恺认为:“儿童对于人生自然,另取一种特殊的态度”,“犹之一块洋钱,在我看了立刻想起这是有效用的一块钱,是谁所有的,与我有何关系……而在他看了,只见一块浑圆闪白浮雕,何等美丽!” 〔2〕
  《竹影》写三个孩子在朦胧的月光下,猜问题、描人影、绘竹影,洋溢着天真烂漫a的童趣,这正是审美童心的呈现。
  “徘徊之间,我们同时发现了映在水门汀上的竹叶的影子,同声地叫起来:‘啊!好看啊!中国画!’” 〔3〕月光朦胧,清秀俊逸的竹影,斑斑驳驳、摇曳生姿。善于审美的童心,很快捕捉到了这一奇观。孩子们的眼睛,尚未为世务浸染,纯净如晨露,在那里,日月星辰、草木砂石,无不折射着美的光彩。这种与生俱来的审美心灵,是艺术家的根基,也是其日后审美人生的根基。
  
  二、艺术教育——审美人生的养护
  
  虽然儿童天生具有审美的心灵,但“小孩子长大起来,涉世渐深,现实渐渐暴露,儿时所见的美丽的世界”,就会“渐渐破产”。〔4〕要养护他们审美的心灵,就须施以美的滋润。
  所以,对孩子们绘画的引导,“父亲”始终是超越其“形”,浸润以“美”。
  他教育孩子:“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须经过选择和布置。画家选择竹的最好看的姿态,巧妙地布置在纸上……”这“最好看的姿态”,便是竹影所呈现的美。“父亲”引导孩子们走出依样画葫芦的游戏,像画家一样用心去感受、欣赏竹影的美姿,进而表达这种美。这是站在更高的台阶上,擦洗孩子们审美的眼睛,涵养他们审美的心灵。
  孩子们问:“竹为什么不用绿颜料来画,而常用墨笔来画呢?”“父亲”回答:“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这里的“神气”也是指美,只是换了一个角度,更加突出形似与神韵的差别。用墨画竹,可以超越绿在形似上的干扰,更好地表现竹的神韵。——“父亲”始终将谈话核心集中在美上,引导孩子们走出形的束缚。
  超越绘画的技术层面,无丝毫匠气之尘埃,循循以美感诱人,以滋润审美的心田、培养芬芳的胸怀,这正是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的精髓。
  
  三、心物交融——审美人生的完形
  
  以审美养护心灵,使我们感到世界处处美丽、生活时时润泽, “一茶一饭,我们都能尝到其真味;一草一木,我们都能领略其真趣;一举一动,我们都能感到其温暖的人生的情味”。〔5〕这种审美心灵与审美生活的交融,便是审美人生的最终完形。
  文中的“父亲”,便是审美人生的典范。
  看到三个孩子画竹影,父亲并没有因弄脏自家水门汀而生气,却以一种欣赏的态度融入其中:“谁想出来的?这画法真好玩呢!我也来描几瓣看。”“父亲”有一颗不老的童心,情不自禁地参与到孩子们的绘画游戏中,随他们遨游审美想象的童话王国。丰子恺曾借八指头陀的一首诗来表达他的这种深情:“吾爱童子身,莲花不染尘。骂之唯解笑,打亦不生嗔。对境心常定,逢人语自新。可慨年既长,物欲蔽天真。” 〔6〕
  “父亲”的生活原型——丰子恺本人,更是拥有审美的人生。
  他在《闲居》中谈到,曾以绘画的构图法来布置书房:“主人的座位为全局的主眼……须居全幅中最重要的地位。”其他物品“犹之画中的附属物、背景,均须有护卫主物,显衬主物的作用。这样妥帖之后,人在里面,精神自然安定,集中,而快适。”他还将一年四季比为音乐,将春天比为门德尔松、夏天比为贝多芬、秋日比为肖邦和舒曼、冬天比为舒伯特。以这种姿态进入生活,所视莫非绘画,所闻莫非音乐,这是心灵之美与生活之美的天人合一,是美的不朽。〔7〕
  司马长风评价丰子恺的散文说:“清如无云的蓝天,朴如无涯的大地,如春华秋实,夏绿冬雪。” 〔8〕这也是丰子恺审美人生的写照,因为他“将生活与散文浑融一片,散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散文”。〔9〕
  
  〔1〕丰子恺《教师日记(1937年11月26日 星期六)》,丰陈宝、丰一吟编《丰子恺文集》(第7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2〕〔4〕丰子恺《关于儿童教育》,《丰子恺文集》(第2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3〕本文所引《竹影》均出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丰子恺《关于学校中的艺术科——读〈教育艺术论〉》,《丰子恺文集》(第2卷),浙江文艺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版。
  〔6〕丰子恺《谈自己的画》,孙冰编选《丰子恺艺术随笔》,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5月版。
  〔7〕丰子恺《闲居》,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9月版。
  〔8〕〔9〕司马长风《丰子恺的不朽篇章》,《中国新文学史》(下卷),香港九龙昭明出版社1980年4月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