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平水韵与马日事变

作者:王开扬




  1927年,继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5月21日夜。在国民党第四集团军第35军军长何键的阴谋策划下,驻长沙的第33团团长许克祥发动了残杀共产党员和工农群众的反革命叛变。封闭湖南省总工会、省农民协会等所有革命团体,释放在押的土豪劣绅,解除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的武装,捕杀共产党人、国民党“左派”及工农群众。至6月10日,长沙一带有一万余人被杀害,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这次事变史称“马日事变”。
  这次事变为什么叫“马日事变”呢?一般的说法是因为发生在21日。中文电报用韵目“马”字代表这一天,所以称这一事件为“马日事变。”
  那么。韵目“马”字为什么能代表这一天?中文电报为什么要用韵目“马”字代表这一天?“韵目”又是怎么回事呢?这要从中古时代的“平水韵”讲起。
  中国诗歌的源头是先秦的《诗经》(大体是每句四言)、楚辞(大体是每句六言),到两汉发展出五言诗、七言诗。到唐代。以汉魏六朝的五、七言诗为基础形成格律诗。诗歌必须押韵;诗人们写诗,要正确地押韵和尽快地选定押韵的字,于是适应这种需要的工具书——韵书就产生了。韵书就是按照押韵编排汉字的工具书:由于韵书同时也解释汉字字义,因而韵书也兼有字典的性质。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先后出现20来种韵书,但都已亡佚,仅存书名。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韵书是隋代陆法官编纂的《切韵》,成书于公元601年。把汉语的“韵”分为193韵。今仅存残卷。现今能见到的第一部完整的而且是官修的韵书是宋代陈彭年的《广韵》,成书于公元1008年,分为206韵。宋金时代,金人王文郁菅《平水新刊韵略》,把“韵”合并为106个,成书于1229年。稍后,1252年,宋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把“韵”合并成107个。因为出版地是平水(今山西临汾地区),这两本书都通称“平水韵”——“韵”的数量以王文郁的106个为准。
  有五点要说明:
  第一,中古声调是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今天普通话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韵书是首先按照声调来给字分类的。
  第二,古代的“韵”和今天的“韵母”有同有异。相同的是都不包含声母,不同的是:“韵”指的是韵腹、韵尾、声调,不计韵头;“韵母”指的是韵头、韵腹、韵尾,不计声调。举个普通话的例子:wēn、wén、wěn、wèn是四个“韵”、一个“韵母”,ān、iān、wǎn 、yuān是一个“韵”、四个“韵母”。
  第三,古代没有拉丁字母表示“韵”。只好用汉字表示,以便于称说。这个用于称说的汉字叫做“韵目”,也就是“韵”的代表字。作为韵目的汉字,不是普通的汉字,它具有音标符号的性质。也就是说,这个汉字的意义是多余信息;这个汉字如果有声母,那么,声母也是多余信息。‘举例来说,韵目“东”,表示方向的意义是多余信息,声母d也是多余信息,人们对于作为韵目的“东”,需要的信息仅仅是āng音,只是当时拉丁字母还没有传进来,同时也没有表示声调的符号,古人只好使用这个拖泥带水的“东”——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第四,每一个“韵目”下辖数量、不等的同“韵”的字。
  第五,由干古今语音的演变。“平水韵”的韵类和今天的北京音或者某方言音都不一定吻合,对比一下,都是有继承、有分化、有合并。
  明白这五点,就可以基本理解平水韵了。
  平水韵首先依据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分类,然后按照“韵”分类,共分106个类:每类找一个汉字做韵。目;平声因为字多,分为两卷,上卷、下卷各15个韵,加起来是30个,上声29个韵,去声30个韵,入声17个韵。
  上平声15韵的韵目是:1.东2.冬3.江4.支5.微6.鱼7.虞8.齐9.佳10.灰11.真12.文13.元14.寒15.删:下平声15韵的韵目是:1.先2.萧3.肴4.豪5.歌6.麻7.阳8.庚9.青10.蒸11.尤12.侵13.覃14.盐15.成。
  上声29韵的韵目是:1.董2.肿3.讲4.纸5.尾6.语7.麌8.荠9.蟹10.贿11.轸12.吻13.阮14.旱15.潸16.铣17.筱18.巧19.皓20.哿21.马22.养23.梗24.迥25.有26.寝27.感28.琰29.豏。
  去声30韵的韵日是:1.送2.宋3.绛4.寘5.未6.御7.遇8.霁9.泰10.卦11.队12.震13.问14.愿15.翰16.谏17.霰18.啸19.效20.号21.个22.祃23.漾24.敬25.径26.宥27.沁28.勘29.艳30.陷。
  入声17韵的韵目是:1.屋2.沃3.觉4.质5.物6.月7.曷8.黠9.屑10.药11.陌12.锡13.职14.缉15.合16.叶17.洽。
  编纂平水韵的直接目的就是指。导写诗押韵,格律诗都以此作为押韵依据。所以被文人们称为“诗韵”。旧时文人不仅要把诗韵的韵目背熟,连每一韵里包含的汉字,都要背熟。
  1880年,清政府创办电报局,电报业传入我国。打电报要落款日期,一个月的中旬日期是两个汉字(十一一十九)。下旬是三个汉字(二十一一二十九),按字付钱;电报是当时的高科技,费用很高,文人们就想到了一个省钱的法子——落款用平水韵韵目,发电报的一方把数日字日期对应为某个韵目。接电报的一方把韵目还原为相对应的数目字日期,例如落款用“二十六日”付四个字的钱。用“宥”才付一个字的钱。由于文人们对平水韵都很熟,所以应用起来彼此都心领神会,毫无理解障碍。从理论上讲,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韵目都可以代替相对应的日期,但是实际应用的惯例是:一个月的。前面15天(1~15号)用上平声的全部韵目,接后十天(16~25号)用上声的10个(第16~25个)韵目,最后5天(26~30号)用去声的5个(第26~30个)韵目。“马日事变”发生于21日,对应着平水韵上声的第二十一个韵目“马”字,那么21日就是中文电报的“马日”,这一天发生的事变就称为“马日事变”。
  类似的例子还有: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联军大战,张学良在9月18日发出拥蒋之“巧电”,“巧”是上声第十八个韵目。1931年8月16日,蒋介石向张学良发出不抵抗之“铣”电,“铣”是上声第十六个韵目。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张学良通报中共的电报称“文电”,“文”是上平声第十二个韵目;12月15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15人发出《红军将领关于西安事变致国民党国民政府电》,最后落款“删”,这个“删”不可理解为“删除”。而是署明日期,“删”是上平声第十五个韵目:周恩来在22日致中共中央书记处的电报称“养电”,“养”是上声第二十二个韵目。1938年12月29日,汪精卫发布善邻友好、共同防共、经济提携三点内容的叛国“艳电”,“艳”是去声第二十九个韵目。
  在那时,不光是打电报。文人们在记日记时也有用这个方法来代表日期的。
  平水韵韵目最多到三十个,三十一日怎么办呢?我们中国人是聪明的,用“世”或者“引”来代替。“卅”是三十,在竖排版中,“卅”和“一”像“世”;阿拉伯数字“3l”像“引”。所以“31日”可以叫做“世日”或者“引日”。
  这种用韵目代替日期的做法一直用到1949年,历时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