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2期
试析中学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选文问题
作者:海锦霞
外国文学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如今已在语文教材中占据一席之地。它为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提供了重要素材。然而。在分析与调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学语文教材之后。我们发现以往的中学语文教材在外国文学作品选文方面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选文的指向性
选文的指向性是针对选文的教育价值而言的,这里所谓的教育价值,是指选用这篇文章的主要目标及其应用效果。作为母语教育,语文必须反映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标准,必须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语文教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吸纳外国文学的精华,但它选择的目的与应用效果主要还是为主流文化服务。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意识形态和主流文化都是为了巩固新生政权,当时的文化主题大多是歌颂社会主义和劳动人民的勤劳、朴实等,因此,语文教材中外国文学作品以苏俄文学为主,多是《十二月的莫斯科》《朝鲜的树在中国开花结果》等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文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学语文教材较多地选入外国文学作品。但为了体现教学大纲(1983年)“语文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和爱国主义精神”的要求,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主要以批判现实主义和无产阶级文学为主,如:小说有巴尔扎克的《守财奴》、莫泊桑的《项链》、契诃失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商尔基的《母亲》等;诗歌有普希金的《致恰达耶夫》、惠特曼的《啊,船长,我的船长!》等。选文取向首先考虑的仍然是思想政治性。
2 选文的多元化
选文的多元化指的是在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上应该比较全面地体现国外文学的发展与成就。体现不同文化的差异与特质,使学生了解和理解不同国家、种族的文化,从而让他们具有国际眼光和多元文化视野。以往的中学语文教材在这一方面问题较多:(1)历年语文教材在外国文学选文方面多限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品,不能多方面体现外国文学的艺术成就;(2)语文教材所选的外国文学主要以欧美文学为主,东方文学极少涉猎,没有涉及海外华文文学;(3)选文主题较单一,缺少文化特质。
3 选文的地位
虽然中学语文教材接受了外国文学作品。但外国文学选文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太少。1963年S月颁布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最早对外国文学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进行了规定,提出“外国文学可占课文总数的百分之十左右”,但在实际编选中并未达到这个要求。2000年《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在“教学内容和要求”中再次规定:选文以我国现代作品为主,古代作品占有适当比例,兼顾外国文学,比例一般可为5:4:1,并且部分外国文学作品被列入自读课。由此可见,外国文学作品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二等公民”。
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时期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这是以前任何时代都无法比拟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呈现多样化局面,有多套中学语文教科书供各地选用。特别是在经过一场跨世纪语文教育改革之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总目标提出“认识中国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的指导思想,新编语文教材也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这里,我们主要选取2002年初审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为研究对象来考察外国文学选文方面的具体情况。
这两套人教版教材共选入外国文学作品62篇,约占总篇目的20%。与过去相比。外国文学作品的比重明显增加,外国文学作品的地位问题也得到了初步改善。下面我们从空间领域、题材内容、时代分布、文体比例等四个纬度展开分析:
1 空间领域
从洲域的分布来看,欧洲40篇,约占总数的64.5%:北美洲16篇,约占总数的25.8%;亚洲(除中国以外)5篇,约占总数的8%;南美洲1篇,占到总数的1.6%。爱尔兰、印度、南美洲等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作品也被选入,突破了以苏俄为中心的局限。与以往的语文教材相比,选文空间范围有所扩大,但是缺少非洲、大洋洲以及海外华文文学作品。
2 题材内容
这两套教材在外国文学作品题材内容范围的选择上比较广泛,涉及社会道德、个人品质、家庭伦理和社会生活等四大方面,关注学生的道德情操、人生体验,着重从生活、家庭、政治、科学等领域选取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外国文学作品,使学生能够从富有哲理的文学作品中了解社会、了解人生,引起学生的思考。如:玛丽·居里(法)《我的信仰》、江口涣(日)《鹤群翔空》、普希金(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弗罗斯特(美)《未选择的路》等;另外还选了一些反映自然科学题材的作品,如:里夫金·霍华德(美)《熵:一种新的世界观》、史蒂芬·霍金(英)《宇宙的未来》、罗迦·费·因格(美)《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等。
3 时代分布(按文学史的分期)
这两套教材在外国文学作品的选编上,详近略远,注重选文的时代性,入选的外国作品以20世纪的居多,占总数的47%;其次是19世纪的,占40%,其他时期的作品涉及较少。在时代与流派选择上,突破了过去只注重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局限,注意多方位介绍外国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罗密欧与朱丽叶》,弗兰西斯·培根的哲理散文《论读书》,笛福的现实主义小说《荒岛余生》。特别是斯版教材对卡夫卡《变形记》、伍尔夫《墙上的斑点》、贝克特《等待戈多》和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等的大胆选用,让人耳目一新。
4 文体比例
在文体方面,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以散文为主,其次是小说和诗歌,同时也兼顾其他,特别是科普类较以往有所增加。
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两套教材在外国文学作品的选择上有了比较大的变化,它不仅使以往存在的问题有所改善,而且为中学语文教材改革积累了经验。当然,它们也并非完美无缺,在外国文学作品选编方面,还存在以下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应注重体现多元文化
语文不是专门介绍国别、种族文化的课程,但作为一个国家某一时期政治、经济、科学、克化以及风俗习惯等社会生活多侧面的综合反映,它必须与时俱进,必须与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文化多元与共存的主流一致。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两套教材能够较为广泛地吸纳外国文化精髓。但是在多元文化的体现上还略显不足。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主要以欧美文化为主,非洲、大洋洲以及海外华文还是空白。
2 应突出文化的差异性
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我们还发现选文的题材主要涉及社会道德、个人品质、人与自然、科学知识等方面,更多的是体现人类文化的共性,其实,这是本土文化对异域文化的消融与同化。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对于不同文化和异域生活的了解和理解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学生更多地了解异域文化的特质,从而尊重国外民族文化,形成国际眼光和多元文化视野。因此,选文的内容应该更注重突出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让学生了解异国文化的特点,并在与主体文化的比照中学会尊重、谦逊和宽容。
3 选文的体裁需要斟酌
叶圣陶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出发,主张语文教材可兼及社会生活“所触及的各类文字”。无论是书面的抑或口头的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还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常用文体,抑或是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文学作品,都可以是学生学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良好借鉴。但外国文学则不然,外国文学作品毕竟是译作,由于受语言和译者水平的限制,并非所有文体的外国文学作品都适宜拿来做课文,因此,需要在体裁上对入选的外国文学作品进行考量。然而,在这两套教材中外国诗歌为22首,在选文中的比重约占36%,在各种文体类型中仅次于散文与小说。从文学角度来看,外国诗歌不宜多选,毕竟诗歌作品被翻译为中文后,原有的韵律丧失了大半,只可意会的思想更是不容易保留。
4 选文应考虑难易度
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要难易适度。外国文学作品入选语文教材必须遵循这一原则。然而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材在外国文学作品难易度的把握上不够理想。入选的外国文学作品在目标确定和能力培养上没有形成循序渐进的体系,特别是初中与高中没有形成很好的衔接,无形中增加了赏析和理解外国文学作品的难度。如将卡夫卡的《变形记》、伍尔夫的《墙上的斑点》、贝克特的《等待戈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等选入高中教材,值得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