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阅读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及对策

作者:李英杰




  2.忽视形成解释的完整性。
  常常见到这样的情况:老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正确回答需要三个方面的解释,于是老师叫起来一个学生,说对了一个方面,老师给予肯定;又叫起来一个学生,又说对了一个方面,老师又给予肯定;最后再叫起来一个学生,再说对一个方面,老师再次给予肯定。三个学生分别说对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老师就认为这个问题完满解决了,开始解决下一个问题。
  但是,三个学生说了三个不同的方面,老师都给予了肯定,其他学生会有什么感受呢?到底谁说的是最对的,还是三个人都没有完全答对?三个回答问题的学生都会觉得自己的答案是对的,完全没有问题。时间长了,学生必然会产生误解,回答问题时只关注其中的一两个方面。
  3.评价过程中对文本的关注不够。
  课程改革以来,老师们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阅读体验,但是,在让学生评价文本的内容或形式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关注文本,甚至脱离文本随意生发的现象,而老师也没有注意引导和纠正,影响了学生评价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二
  
  针对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全面关注学生的核心阅读能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应全面关注学生的核心阅读能力。现在,老师关注比较多的是文本内容方面的理解,对文本写作手法的整体感知、对文本语言文字的品味推敲、对修辞手法的学习品味、对语言本身的评价鉴赏,关注度还有待提高。
  2.注意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不同特点。
  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观点,老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儿童认知的发展特点,设计适时、适度的教学。关注不同年龄段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不同特点。
  低段主要是为以后的阅读打基础,学习字词是这个阶段的关键,因此,老师应特别关注字词在句段中的意思。中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往往容易按顺序讲述,不能实现有效概括,也不能进行合理的解释。因此,老师应根据这一特点,注意培养学生有效概括、合理解释的能力。到了高段,学生虽然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是所接触的文本内容有的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太远,因此,与既有经验建立联系,实现更好的解释和评价成为阅读教学的关键。而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对语言形式的关注应该越来越成为阅读教学的重点。
  当然,强调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有不同的侧重点,并不是说教学中只要关注每个年龄段的侧重点就可以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不断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老师在关注不同年龄段侧重点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其他阅读理解核心能力的培养。
  3.了解学生实际,确定阅读教学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还应充分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既有的学习经验、现实的学习需求等,确定学生可能达到的最近发展区,设计恰当的阅读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制定得过高或者过低,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的效果。
  4.增强教学环节的目的性。
  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应始终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标,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应有明确的目的。老师应认真思考:这个教学设计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这个设计能否达到这样的目的?要达到这个目的,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只有每一个教学环节目标明确、有实效,阅读教学才能提高实效。
  比如,要安排学生读一遍课文,就应思考:这次读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让学生形成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还是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如果是让学生提取关键信息,有没有必要让学生从头到尾默读一遍课文,还是只要求学生浏览一下课文就能达到目标?在学生回答完老师的问题后,老师还应迅速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信息的提取是否准确,如果不准确,老师要及时引导。
  5.发挥评价语在学生能力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评价语是老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效的评价语可以帮助学生明白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问题,为学生指明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也应发挥评价语的导向作用,帮助学生实现阅读能力的发展。
  比如,当学生提取信息不够准确时,老师可以通过评价语引导学生进行信息的二次提取;当学生形成解释不够完整时,老师可以通过评价语引导学生将几名同学的回答综合起来,从而得到完整的解释;当学生的评价脱离文本时,老师可以通过评价语引导学生及时回到文本上来。
  总之,只有明确了阅读能力的核心构成要素,阅读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的设计、老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才有可能指向明确,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才可能会得到大幅度提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