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9期

试论语文教材的知识引导

作者:李山林




  实际上,偏重于课文内容的教学是一种观念性教学,其教学结果往往是玄妙、笼统、抽象、模糊的。情感、思想和观念等内容在那些不太高明的语文教师那里往往是脱离具体语言形式的,到了学生那里就没有了鲜活的语言汁液,显得干瘪而又抽象。在这里,语言教育没有了,人文教育的效果也值得怀疑。再者,对于情感、思想等内容的吸收、理解、体验和讨论不限于语文教学,其他教学甚至其他非教学场合也可以进行,这就不是语文教学的“专利”了。
  真正体现语文教学性质的还是带着语言内容的语言形式教育。何谓“带着语言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如果专注于语言内容,往往有可能脱离具体的语言形式(文本)而抽象地解说,忽略或完全忘记语言形式也是有可能的。不是有“得意忘言”之说吗?我们日常的阅读也差不多是“得意忘言”的。但如果专注于具体语言形式,是不可能脱离具体语言内容的。语言形式总是带着语言内容的,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教语言形式,只能结合语言内容。如教学“描写要捉住自己的印象”这一语言形式知识,就要结合以下内容来教:“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把视觉的印象捉住了),“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把听觉的印象捉住了),“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把意识界的印象捉住了)。实际上,这三段文字,就是语言内容(景物状态、声息状态、意识状态)和语言形式(景物描写)的结合体。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概念,语感是语言内容感还是语言形式感,恐怕不能分开,语感是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综合感受,语感能力是对语言形式和语言内容的综合把握能力。语感的形成首先需要语言材料的积累,语文中的语言材料就是“带着语言内容”的语言形式,显然,在语言材料中,落脚点是语言形式,语言形式是语言材料的突出表征。如要学生诵记一首诗,不是只记住这首诗的内容和主题,而是在诵记这首诗的语言形式时,连同诗中包含的情感意蕴也融入记忆,成为语感材料的积累。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语言形式的教育是多么重要。要进行语言形式教育,作为语言形式学习指导工具的语文知识是不可或缺的。
  在语文教材中,作为语文教学指导工具的语文知识应该有哪些呢?
  第一,阅读课文所需的背景材料知识,包括作家作品知识和时代背景知识。《美国语文──美国著名中学课文精选》(马浩岚编译,同心出版社2005年版)在这方面知识的编辑上可以作为我们的借鉴。该教材以美国历史的发展为线索,将美国200余年的历程分为六个不同的主题时代,每个主题时代都配以时代故事来讲解这个时代发生的大事件以及这个时代文学的变迁与发展特征(相当于我们的单元说明,但内容完全不同)。每篇课文都有作者生平、课文写作背景介绍。这些知识的介绍在教材中占有相当大的分量。
  第二,文章(文学)形式法则和语言表达法则知识,即文章(文学)写作知识和语法修辞知识。这类知识以怎样写作和怎样表达等程序性知识为主,还包括概念性的陈述性知识。这些知识在教材中起指引阅读目标和阅读重点、规定阅读教学方向的作用,同时,还使阅读教学向指导学生写作的目标迁移。这类知识的引导使语文教材更具有语文教学的性质,更能发挥语文教学中语言形式教育的独特功能。上面介绍的《国文百八课》就是典型的例子。
  第三,读法(学法)知识,就是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知识。浙江师范大学编的初中语文课本(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就在每篇精读课文的后面附上一则阅读方法知识作为学法指导。如学会朗读、学会划分层次、学会把握要点、学会把握文章主旨、学会积累词语、学会阅读小说等。这些知识使语文教材真正具有阅读技能训练的功能和培养阅读能力的作用,而且使教材具有一些“学本”的性质。
  以上三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就成了语文教材的教学指导因素,它们都影响着语文教材,使语文教材发挥着应有的作用。第一类知识使语文教材发挥人文教育的作用;第二类知识使语文教材成为写作的例子,发挥语言形式教育的独特功能;第三类知识使语文教材真正成为培养阅读能力的阅读教材。它们与选文配合,再加上围绕这些知识设计的练习,使语文教材既具有很强的教学操作性,又能全面发挥教学功能。
  
  三、余论
  
  在当前强调知识的引导、强调理性的教学目标,是容易被人视为观念陈旧、保守落后的。但笔者认为,对于大多数普通语文教师而言,强调掌握必要的语文教学知识工具并恰当地用于指导教学,是教学效果的有力保证。目前的语文教学有一种“跟着学生感觉走”的倾向,美其名曰“以学生为主体”,实际是弱化教师“教学主体”的作用。因此,强调语文教学的理性很有必要。后现代课程观念具有很浓重的理想化色彩,要在教学实践中付诸实施,必须以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为前提。而对一般教师而言,一味强调无预设的目标生成、无指示的学生讨论,导致的结果只能是教学主体的无所作为,教学效果无从谈起。我们不拒绝理想,但理想的天空必须立足现实大地,教育的理想应该从教育的现实出发,否则就是不顾现实教育条件的乌托邦。现在教学中的矛盾是,一方面,新的课程理念被那些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实施得很合理、很理想、很诱人,并且成为社会的强势教育话语。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但不具备相应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使先进的教学观念徒具空壳,在他们那里,理想观念与教学现实往往是脱离的、断裂的。这种断裂导致理想观念的畸形表现或本身的丧失。如不预设目标,强调目标的课堂生成,在那些缺乏教学调控力的教师那里,很可能导致无目标的东拉西扯。面对新课改,困惑和迷茫是大部分教师的现实心态。我们的教育研究要面对这种教育现实,面对教育现实中的广大教师,面对他们的困惑与迷茫。布鲁纳提出:教学必须为“普通的教师教给普通的学生”,我们的研究眼光要落在普通教师的身上,提供的指导和帮助要适应“普通的教师教给普通的学生”。教学知识工具的掌握和运用是一个普通教师必需的基本观念和技能。运用知识引导教学是发挥教师指导作用的唯一抓手,是教学理性的一种体现。教材的编写必须明确这一点,才能给普通教师提供切实的支持和帮助。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