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范围作文

作者:王立敏 尹逊才




  在试题的限制方面,范围作文比话题作文多一些,比材料作文少一些。具体地说,“全面理解材料”要求考生要有切题意识,能够很好地把握材料内涵。与话题作文的高度开放相比,范围作文在一定程度上设置了审题障碍;考生如果审题失误,就很可能出现“溜题”现象。但与材料作文相比,范围作文又有所放开,并没有设置立意上的限制与文体上的限定。
  通过对范围作文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它并不是一种崭新的命题形式,其特征也并非焕然一新,而是继承了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某些构成要素与命题理念,并较好地处理了试题的开放性与限制性之间的矛盾。
  
  三、范围作文出现的背景及成因
  
  范围作文的出现不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一次偶然现象,也不是骤然的突变,它是对话题作文弊端的一种纠正,是命题者力求对高考作文命题形式进行发展完善的一种积极举措。
  2005年,范围作文出现在上海卷、湖北卷及福建卷中,之所以此时出现在这三套试卷中,推测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种:一是话题作文历经五年高考,研究者对其弊端的批评已在2004年大体达成共识。他们认为话题作文审题要求低,影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淡化文体要求,不利于日常的作文教学;宿构现象严重,影响对试卷的甄别;区分度低,不利于高考选拔。一些研究者呼吁尽快结束“话题作文时代”,一些研究者则纷纷提出改革和完善话题作文的措施,例如高本云在《对近六年高考话题作文的基本认识》一文中提出“限定主题性话题作文”“主题作文”“争辩型话题作文”等五种新的话题作文命题类型,其中的“限定主题性话题作文”“主题作文”两种命题类型具有范围作文的一些主要特征,可算是高考作文新命题形式的滥觞。二是自主命题省市范围的扩大,为高考作文不断探索新命题形式提供了客观的便利条件。
  范围作文于2005年出现在地方卷中这一事实,使得它于2006年现身两套全国卷的事实也就不至于太突然,而且,它覆盖的地域由2005年的2省1市增加到14省5个自治区。虽然范围作文依然具备话题作文与材料作文的某些构成要素与命题理念,但这也足以表明命题者改革的决心和勇气。
  范围作文出现在语文界对话题作文口诛笔伐之时是一种必然,话题作文经历了五年高考,其弊端不断涌现也是一种必然。根据作文心理学的观点,当某一种条件下的作文计划得到反复使用时,作文者就可能对这一作文计划的使用达到自动化水平,学生经过反复的话题作文写作训练,已经对其写作计划的使用达到自动化水平;而一旦自动化水平达成,学生面对高考话题作文就不需要更多的思维训练,宿构现象就会频繁发生;只有当作文者遇到新的与过去不同的作文任务时,才又会有意识、有目的地思考新的作文计划,因此,新命题形式的出现就成为必然之举了。
  
  四、范围作文的命题理念及对作文教学的指导意义
  
  从话题作文到范围作文,这不仅仅是高考作文命题形式的一次变迁,它在更大的意义上反映了一种新的高考作文命题理念的实现。该理念在2006年高考作文题中体现出以下两个特点:第一,和命题形式相比,命题者更关注命题内容。毕竟,真正体现学生创造力、想象力、思想力以及感悟力的是内容,而不是内容的载体。第二,命题形式的创新不意味着消灭旧命题形式、建构新命题形式,对旧命题形式的完善也是一种创造。既然无法避免单一命题形式先天性的缺陷,那就将两种命题形式有机融合,发挥两者的长处,尽可能减少两者的不足,融合后的新命题形式就是一种创造。以上两个特点的显现使得高考作文题形式多样、特征融合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都曾大行其道,但任何一种命题范式都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弱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弊端会表现得愈加明显,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的更替正是这一规律的具体表现。
  试题特征与命题理念的渐变有利于实现从话题作文到范围作文的平稳过渡,减轻学生面对新命题形式的陌生与恐慌,但是在考试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多数考生不适应,依然按照话题作文的套路写,在“全面理解材料”上有偏差等情况。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主要有三种原因:其一,日常作文教学单一化,话题作文几乎成为训练的唯一形式,这导致师生对其他命题形式训练的忽视;其二,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考生对试题形式变化不敏感,依然按照话题作文的套路写,致使审题发生偏差;其三,师生对2005年高考作文新命题形式的出现了解不足,重视不够。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克服紧跟高考的倾向,遵循作文教学的规律,使教和学都能重新回到全面提高学生作文素养的长远目标上来,这才是应对范围作文的正确之道。
  
  参考资料:
  〔1〕李贺武等编《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版。
  〔2〕章熊《中国当代写作与阅读测试》,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周作人译《全译伊索寓言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年版。
  〔4〕王勇、陈力勤《读书的厚度就是作文的深度——2006年全国卷Ⅱ作文题的评析》,《语文学习》2006年7~8期。
  〔5〕芮瑞《作文新题型离高考还有多远?》,《学语文》2006年第4期。
  〔6〕刘淼《作文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曹勇军《“后话题时代”,我们怎么办?》,《语文学习》2006年7~8期。
  〔8〕张村田《“科学发展观”与“不以成败论英雄”——简评2006年全国卷Ⅰ作文题》,《语文学习》2006年7~8期。
  〔9〕高本云《对近六年高考话题作文的基本认识》,《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04年Z2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