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语文教学应注意语言运用的热点错误

作者:张小明




  一、关于语言运用的热点错误
  
  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经常会犯一些语言错误,这些错误一般不会造成很大影响,但是网络、影视、报刊等公共媒体以及一些社会名人的语言运用中也会出现一些错误,如前两年某电影演员把自己写的书命名为“×××文集”;再如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中的小品《说事儿》,其中的人物白云说“白云大妈雅正”、黑土说“黑土雅正”。这些错误通过公共媒体和权威人士的传播,往往受到大家的关注,成为一种“热点”,因此我们称之为“热点错误”。公共媒介和权威人士在文化资源配置中拥有优先权利,他们的话语容易成为时代和社会的中心话语、主流话语。〔1〕因此,与一般的语言错误相比,语言运用的热点错误在知识传播和语言变异的扩散方面有着更大的影响力。
  
  二、语文教学为什么要关注语言运用的热点错误
  
  1.语言运用的热点错误更容易冲击和干扰语文教学。
  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两大侧重点,语言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较之一般的错误,语言运用的热点错误传播的速度更快、影响更广、给人印象更深。青少年学生处于生理与心理转型的不稳定期,一方面,他们张扬个性的同时又往往迷信权威,对媒体或名人用语接受较快;另一方面,他们的知识积累比较薄弱,知识的可塑性又很强,一旦接受这些热点错误,印象会很深刻,并在自身的语言运用中会惯性地延续这些错误。
  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给学生讲用语规范,学生却用一些媒体或名人的例子来反驳。有的学生甚至和老师辩论:“你说不能这么说,某某媒体或某某名人就是这么说的,这么写的。”学生对于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的语言运用错误,可能会遵从教师的引导很快予以纠正。但这些热点错误会给学生坚持错误以重要的理据,从而冲击和干扰语文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重视语言运用的热点错误对语文教学可能造成的影响。
  2.关注语言运用的热点错误有助于形成语文教学的兴奋点,有助于促成学生有具体目标的语言探究性学习。
  语言运用的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日常生活中一般的错误由于有时不影响交际,所以并不受到普遍关注,而热点错误一旦出现,往往会受到高度重视。人们会因此展开讨论,分析错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错误等,这些讨论给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生动的素材。教师应该把握契机,引导学生关注并参与讨论,从根源上认识热点错误错之所在。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破除对权威的迷信,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对于不同的语言运用热点错误分阶段地讨论和更正,会成为语文教学过程中一个又一个兴奋点,而语文教学则需要这样的兴奋点来不断推进。
  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探究的学习习惯,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特别是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有些无所适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往往成了一种没有目标的放任自流。或者有的目标过于空泛,学生不知如何下手。就语言教学而言,由于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使得学生不懂规范,不明标准,错者依然错,模糊处依然模糊。把改正语言运用的热点错误作为学生探究性语言学习的目标之一,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明确具体。
  3.关注语言运用的热点错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发现其他的语言错误,逐步培养语言运用的规范意识。
  一些热点错误并非从公共媒体或名人开始,日常生活中可能就已经有人在犯了。在成为热点错误后,它被放大、被聚焦了。语文教师可以某一热点错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发现日常生活用语中有哪些类似错误,而且这些错误又未被通行的现代汉语工具书接受。学生从热点错误入手,联系自身及周围的语言运用实际,主动去发现和解决问题,这会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语文教学的信息量也会更大,学生运用语言的规范意识会逐渐形成。
  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一些习惯性错误由于被广泛接受,通行的现代汉语工具书也把本是错误的音、形、义吸收进来,成为新的规范。据此,有人就认为一些错误不能急于否定,要看其接受程度再说。语文教师对这样的说法要有理性的认识,因为语文教学的任务不是要引导学生讨论哪些错误可能会被广为接受而成为新的规范。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也就是要教会学生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对于目前已经被通行的现代汉语工具书吸收的语言错误,我们应该承认它们是新的规范;但对于还未被吸收和确认的,教学中就应作为不规范来对待,不能采取模糊的态度。
  
  三、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关注语言运用的热点错误
  
  1.教师应注意提高语文素养,保持对语言运用错误的敏感性。
  语文教学关注语言运用的热点错误,首先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对当下的语言运用要有足够的敏感性。那种年年凭借一本教材、一套讲义就上讲台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语文教师在依托教材的坚实基础上,还应超越教材,放眼生活,从生活语言中去挖掘可以服务于语文教学的素材。如仅仅局限于教材就无法敏锐地发现问题,哪怕它是热点。语文教师还应及时掌握并依据国家关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以及最新版的通行的现代汉语工具书,同时还要经常阅读《语文建设》《咬文嚼字》等专业刊物,不断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的《勉学》篇中指出“观天下书未遍,不得妄下雌黄,或彼以为非,此以为是……”〔2〕颜之推这番话虽然是就古典文献校勘而言的,但对我们语文教师也有重要的启示。语文教师对语言运用应该拥有古代文献学家那样审慎的态度,对于一些语汇应该“谙故实”,了解音、形、义的变化过程。教师只有在掌握充实的背景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电子文献检索功能的完善,为语文教师的文献检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检索电子文献,然后参校纸质文本,教师就可能掌握比较多的背景知识。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要平时多积累,提高语文素养,拓宽视野。
  2.注意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丰富语言教学理据知识,提高语言教学效能。
  关注语言运用的热点错误还要认识错误产生的原因。语言运用热点错误的出现,反映出媒体和名人语言运用规范化的不够,以及人们对既成语言的语源及发展比较陌生,又习惯于望文生义、任意发挥,同时对错误的接受有着盲从的心理。在教学中,学生受到热点错误的影响,有时会在言语或习作中表现出来,对此教师应及时予以纠正。同时应狠抓学生正音、正字的语言基本训练,对学生习作详批详改等已形成的语文教学优良传统不能在实施新课改的进程中舍弃。
  我们还可以对照热点错误出现的原因,反思教学中存在的其他缺陷。“目前在语言文字教学方面存在重语法轻语义的不良倾向,即注重共时平面的语法结构分析,忽视历时过程中的语义结构演变。”〔3〕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加强语言理据教学。关注语言运用的热点错误,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只是简单地点明现象,而应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然后由学生在课后查找文献,撰写小论文,通过课堂讨论来解决问题。当然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讲授时应该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通过师生互动,对语言理据的认识会得到加强,教学的效能也会大大提高。
  3.注意把语言的误用和创造区别开来。
  关注语言运用的热点错误应该注意把语言的误用和创造区别开来。语言的发展是动态的,每个时代都可能创造带有时代特点的新鲜语言。当下社会也创造了大量新词,这些新词也会成为语言运用的热点,我们对此应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让时间去检验它们的价值。
  但是宽容并不意味着误用是合理的。教师要有勇气承认并接受当下语言运用中合理的新鲜成分;另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语言误用的危害,尤其是要认识热点错误会很快以讹传讹的事实。把“误用”作为“创造”来接受或把“创造”作为“误用”来排斥,这两种极端都应该注意避免。
  4.采取多样具体、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
  关注语言的热点错误还应因校、因班级而异,采取多样具体、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如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街头社会用字用语调查,撰写小型调查报告;网络、影视、报刊等公共媒体是使用语言的“大户”,可以布置学生去查找这些公共媒体或名人用语的错误,然后写出更正报告;可以组织小型的课堂讨论会,就某一个语言运用的热点错误展开讨论;可以在班级专门开辟一块交流园地,让学生经常性地交流学习体会;学生习作可以先由学生互改,然后由教师详改和讲评;朗诵、演讲、书法比赛等传统活动易于组织,可定期开展;有条件的学校可增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古代经典导读等文化素质课,帮助学生初步掌握中国古代文化的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辨错能力。
  
  〔1〕骆峰《论权势话语与语言规范》,《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2〕转引自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页。
  〔3〕姜忞《语言理据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实践》,《语文建设》2006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