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贴近作文教学的实际

作者:郑晓龙




  谭海生老师的文章《中小学生写作用语应提倡华丽反对朴实》把学生作文语言练习和作家写作区分开来,针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特点,提出语言训练应从华丽入手,借鉴使用经典文章中的丰富的书面语言,通过反复训练,形成技能等主张,见解独到,给人启发。谭老师还指出了学生学过并积累的经典语言不能转化成写作用语的问题,毫无疑问,这种现象是普遍存在的,探讨其产生的原因,揭示病根,对症下药,对目前的阅读和作文教学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只是谭老师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与写作教学多年来一直反对华丽提倡朴实密不可分”,似乎有些不确,这不完全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
  事实上,中学语文教学并没有反对健康的华丽,看到有真知灼见、情真意切又词采华美的作文,老师往往眼为之亮,心为之动,评语中也会洋溢赞美之词。高考的高分作文绝大多数是情文并茂的文章,当然,语言平实又真情感人的作文,并非老师不喜欢,只是这样的文章太少,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中学生还没有达到“豪华落尽见真纯”的水平。
  正如谭老师所说,每一个学生到高中毕业时都曾接触过数量极大的词语,这些词语如能在表达中充分使用,他们的语言就不是一般的丰富了。而不能在交际中自如使用,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认为,一是对所学的语言材料掌握不熟练,二是缺少吸收运用的训练,三是语言使用环境的缺失。另外,我们的作文教学在认识和指导等方面,也不切合学生作文的实际。
  我们知道,书面语中的词汇、句子、段落等材料能为我所用,首先应该占有,即把它们吞进自己的肚子里,记在自己的脑子里,让它们成为自己的东西,在不断储存积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当有感而发的时候,凭着语感,提取这些语言材料,准确地传情达意。语言材料为我所用的基本条件是熟练,不熟练就不能面对表达对象产生联想。达到熟练程度的基本手段是反复朗读、体会和背诵,熟练诵读到张口即来,才是自己的东西,才能为我所用。一个高中生单是学过的经典课文也有三百多篇,词汇算是很丰富了,但事实上学生对这些丰富的语言材料只是接触而已。除了几篇考试要求默写的诗文能较熟练背诵外,大多数也只是读了几遍罢了,课文还是作者的,语言材料还是课文的,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语言营养,当然就不能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不能在交际中使用了。实际上,也并非每一位语文老师都会要求学生进行语言积累,要求学生都有语言积累本,如果每个学生在中学阶段都积累了厚厚的几本,学生的写作也绝非现在的面貌了。认真阅读体会,投入地摘抄,丰厚的积累怎么会成为静静的“死”知识呢?因此,积累本还应放在案边床头,经常翻阅,反复体会记忆,才能最终输入脑海,化为营养。
  虽然社会有意无意地轻视母语教育,课外阅读、教学课时不足,但如果把仅有的课时用来吸收积累语言材料,训练语言运用能力,也不是不能有所作为的,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又一律反对死记硬背,课堂上一会儿讨论,一会儿研究,而更多的是应试训练,仅有的时间已被热闹和应考占据。当然,应试训练如果以培养学生吸收运用语言能力为目的,也会与素质教育归于一体,可惜更多的训练是剔除了课文的血肉,把它肢解组合成没有生命的选择判断题,这样的训练自然背离了语文教育的本质,不是积累运用语言的正途。
  书面语言的吸收训练使用,还应该有良好的语言环境。语文课上除了通过朗读来营造气氛,给学生以熏陶外,教师的语言应该典雅、清正而充满书卷气,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这样氤氲着人文和语言神韵的情境会引导、鼓励学生出口雅正,下笔清纯。如果语文教师的语言全是要求性的、实用性的,苍白而生硬,再加上各种媒体的快餐语言、网络语言的大行其道,书面语言哪里还会有什么市场呢?
  这样看来,学生书面语言使用单调、贫乏、低俗的倾向,就更不是教师提倡朴实反对华丽的问题了,而是有多方面的、深层的原因。这更证明了语文教师的责任重大,证明语文课堂这块阵地的宝贵。我们占据着学生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年龄阶段,占据着学生语言交流的最主要场合,稍有疏忽,便误人一生。因此,廓清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不切实际的模糊认识,立足于中学语文教学就是培养学生书面语言吸收运用能力这个根本目的,改善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的思路,尤其是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指导方向,让学生吸收些真东西,掌握点儿语言运用的真本领,应该是当务之急。
  提到语言学习和训练,人们常说向古人学,向外国人学,向人民群众学。这自然是没错的。但正如谭老师所说,我们不能拿对作家的要求来要求学生。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要场合在学校、在课堂,学习的凭借是课本,是一篇篇典范的文质兼美的文章,学习吸收的基本方法是朗读、体会、诵读,是语言训练。这种训练不是机械的应试训练,而是对典范语言的吸收、转化、借鉴使用的训练,如在熟读的基础上,对课文语言材料进行缩写、扩写、改写、仿写、点化、迁移等,在这样多次的训练中完成一个个吸收、转化、运用、修正的过程,累积了一个个过程,最终才会形成能力。
  有了上述阅读教学中吸收积累的基础,还要发挥作文教学的作用,这就要改革我们的作文教学,改变作文教学中盲目无序、空洞无法、费力无效的现状,让我们的作文教学更切合学生的实际,更具指导性、启发性和实效性,尽快提高作文语言运用水平。
  我们历来把作文课当作写作课来上,常常把学生作文提升到文学创作的高度,把观察、积累生活作为作文的起点,拿作家创作的经验要求,如用“文以载道”“文如其人”“立意高远”等来指导学生的作文训练;或拿写作学、文章学的静态的知识作为教科书,罗列出繁琐的知识能力点,给学生作条分缕析的讲解,然后再让学生动手;或以作文教学就是多读多写为挡箭牌,随意板书个标题,任学生自由创作,不加指导。还有以各种时髦的理念来指导作文,脱离了基础教育的范围,好高骛远,不着边际,华而不实。
  中学生作文练习的主要意义,我以为最好是定位在一种教学生连词造句、连句成篇的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定位在学生现有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认识积累基础上的语言运用训练,最好能与阅读积累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健康而有情趣的意义,通畅则好,精彩更美。
  着眼于学生的作文练习,就要顾及学生作文能力养成的要素和课时安排,不可能把林林总总、多如网眼的知识能力点都训练到。一个学年不过十五六次作文,再加上能力形成要反复,一个能力点需要多次实践才能完成,这样很容易面面俱到实则面面不到。一次作文如毛毛细雨下过,风吹日晒便了无痕迹,这就需要在作文能力点中筛选出关键部分作为训练重点,围绕每一个重点下一场“透地雨”,搭建基本框架,力求举一反三。
  着眼于学生的作文练习,就要多教点儿动态的操作性知识。作文教学需要传授一些写作知识,但关于写作学、文章学的知识繁琐空泛,定义多、要求多、方法少,这就需要把这些知识经验加工改造成适合学生口味的,能拿得起、用得上的简明精要的方法步骤。如围绕训练点,给一两种具体的方法,进而把方法化为更具体的几个步骤,然后教师再对步骤示范引领,师生共同实践,最后放开,让学生自己动手。具体比如教学生练习描写,可以先给他们一个思路,再整体写形态、写色彩、写味道、写动态等,可使用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不会写,给个示范仿着写,老师领着写,然后再学生写。通过多次反复练习,直至学生把知识步骤积淀转化为习惯和能力。
  不知源于何时,大家习惯两周一作文,一次一题,两周后讲评。这样教学的最大弊端是学生语言运用时的困惑、疑难不能及时解除,认识得不到及时点拨、升华,两周后的讲评成为明日黄花。学生现时写作,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趁机讲评,随时改正,能取得作文评改的最佳效果。全批全改,耗时费力,又错过最佳评改时机,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调动学生课堂自改、互改,教师的指导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学生领悟提高并不明显。教师迅速浏览学生作文,选择印发几篇典型例文,课堂以教师为主,师生共同评改,不失为一种简捷有效的方法。教师选择的作文应该是有代表性的,教师的点评应以鼓励为主,指出缺点应符合实际,切中肯綮,有启发性、指导性,尤其要指出改正的方向,让学生读有所悟,改有所循。这样的评改也是一种大面积的面批,能取得举一反三的效果。
  作文教学的话题不一而足。但如此从阅读吸收做起,进而改变作文教学的思路,贴近作文教学的实际,那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学生写出情文并茂的文章,是有望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