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赤壁赋》练习设计比较

作者:金荷华




  苏轼的《赤壁赋》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建议诵读的14篇古诗文之一,被不同版本的新课标教材编入必修课本,并且被处理为精读课文,但是在类型归置、目标定位、练习设计以及相关拓展链接方面,不同版本对它的处理却各有特色。课文练习的设计,对课文教学目标的定位起着关键性作用,本文通过比较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教科书中该课练习设计的异同,〔1〕了解三个版本挖掘经典课文教学内容的不同视角,体会其各得其宜、各显其妙的创新效果,同时对有关问题进行反思,以利于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加理性地认识教科书、使用教科书、建设教科书,从而更好地发挥教科书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语文版、苏教版都将《赤壁赋》编入必修第一册,但所编入的单元的专题是不同的,因而围绕课文的练习设计也有差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量不等
  
  人教版练习共4题,相关链接1则;语文版练习共6题,相关链接2则;苏教版涉及《赤壁赋》的练习共6题,没有相关链接。
  
  二、呈现方式不同
  
  人教版由“研讨与练习”直接统领所有题目;语文版把练习分为“理解·鉴赏”和“拓展·应用”两类;苏教版的练习也分两类,其一是按课文的学习板块设计(每个专题由2~3个学习板块构成),依据选文的目标定位,或为文本研习题,或为活动体验题,或为问题探讨题;其二是专题结束后的综合性练习题,由“积累与应用”领属。相关链接部分,人教版没有具体标明,把链接内容直接附在练习最后;语文版则标明为“相关链接”。
  
  三、目标取向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1.三个版本都设计了指向理解课文的题目,但是题目视角和目标定位各有不同,在充分体现编写理念、落实教学目标方面,各得其宜、各显其妙。
  人教版第1题:
  背诵课文,试分析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主客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第3、4段,说说作者借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抒发了什么感情,阐发了怎样的哲理。
  人教版把《赤壁赋》编入第2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目标取向是品味与赏析,其单元提示指出:“阅读这类文章,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品味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寓的旨趣。”因此,该题侧重于引导学生品味、赏析课文,从而领悟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情怀。该题的设计注重把三维目标中的过程与方法落实在鉴赏的过程与方法、领悟的过程与方法层面,很好地体现了单元的总体目标定位。
  语文版此类题有两道:
  第1题:
  朗读并背诵全文。要用心体会文章跌宕起伏的情感变化,努力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
  第4题:
  有人认为作者身处逆境,却能寄情山水风月,不怨天尤人,表现了乐观豁达的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有人认为作者深受佛道思想影响,纵酒赏月,逃避现实,流露出消极的遁世思想;你认为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倾向是什么?
  语文版中《赤壁赋》所在的单元是专题为“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的古代抒情散文单元,该单元的语文活动设计是:探究性学习——古代作家人生态度探究。因此情感、人生态度是该单元理解、鉴赏的重点。第1题充分体现了这一重点:要求在朗读中体会文中的“情感变化”,“努力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强调在诵读中培养语感,突出了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第4题主要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抒发的情感所折射出的人生态度,要求结合历来人们对这种情感的不同评价,发表自己的见解,注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通过体验、感受、比较、迁移等方式,对作品进行多角度和个性化阅读。这样的引导训练,有助于学生培养自主意识和形成健全的人格。类似的思考和练习设计,在三套语文教科书中具有普遍性,体现了当代语文教育的精神实质。
  苏教版涉及《赤壁赋》的6道题目中,“文本研习”第1题是:
  诵读《赤壁赋》,说说客与苏子的问答是在怎样的情境中进行的。客“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慨叹因何而发?“造物者之无尽藏”“吾与子之所共食”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一种情怀?
  “积累与应用”第2题是:
  本专题的几篇文章景、情、理融为一体,表现了作者面对自然、与自然对话时的理性思考。请你选择其中自己喜爱的一篇,分析该文是怎样在写景中表现个性化思考的。
  苏教版的《赤壁赋》被编排在“像山那样思考”这一专题中,它有三个学习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达自然之美;“感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湖山沉思”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2〕《赤壁赋》属于“谛听天籁”板块,因此“文本研习”第1题意在引导学生研习作者看到了怎样的景象,生发了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通过这样的研习,让学生体会到大自然在丰富的生命体验中具有怎样的重要作用;同时,通过涵泳课文,使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深邃思想和旷达胸怀浸润学生的心灵。“积累与应用”第2题体现了明显的综合性和选择性,充分发挥了三个学习板块的相关性、相融性和序列性,很好地突出了该单元导语所说的“大自然是美的源泉……人们感怀并摹写它亘古如斯的美丽,将身心沉浸其中,在聆听万籁的时候体味人世的纷繁,感慨历史的沧桑。人类一直思考应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尤其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更需要我们深切关注”,这对培养高中生的国家意识、现代意识、人类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2.三个版本都设计了语言积累性练习,但是有周密与粗疏的差异。
  人教版第2题:
  在赋体文章中,结构相似的上下两句,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这种现象叫做“对文”。注意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相互关系,请你从本文中再找出几例加以说明,并仔细品味句子的韵味。
  ①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②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③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该题重在引导学生掌握赋体文章的语言特色,通过品味语言、理解语句,达到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目的,但是该题目有缺憾:句①中“横”“接”和“纵”“凌”,不属于题干所说的“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或相同、或相反”的内容,因为它们的意义既不相同也不相反,它们只是词性相同而已。因此,要么删去句①;要么在题干中增加“用法”字样,使其表述为“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及用法或相同、或相反”“注意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或用法和互相关系”。句②中应把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知识也一同纳入练习的范畴,例如“侣”“友”等,否则,该题不仅利用率不高,而且还不够严谨。
  语文版的第2题是辨析词的不同意义或用法,侧重对课文涉及的重要实词、虚词的把握,如“望”“如”“之”等;第3题重在引导学生掌握文言文特殊句式,注意古今汉语的辨异和沟通,把学习古代汉语和准确把握现代汉语结合起来。这两题都注重新旧知识的上挂下联,突出了积累的目标。第5题是:
  前人认为“惟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可得也”(见宋·唐庚《唐子西文录》)。请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说说其好在何处。
  该题目的价值取向,正如专家的评论:“练习的设计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作品语言的品味,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切实具体,努力体现语文学习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有机结合。”〔3〕该题还注重引导学生阅读鉴赏中的个性化行为,突出了学习的选择性,渗透着多元化思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