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基础性、拓展性、选择性——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的编写
作者:隆 林
一、选修教材必须重视基础性
中学教育属于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管开设什么课程,都应体现基础性。这是不容置疑的。新课标指出,“必修课程要突出课程的基础性和均衡性”,要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同时指出,“选修课程也应该体现基础性”。重视选修课的基础性,应该成为编写选修教材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如何理解高中课程的基础性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是这样阐释的:“基础性——强调掌握必需的经典知识及灵活运用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探索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注重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高中课程内容既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更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这里,对基础性所涵盖的内容、应达到的程度和把握的分寸,以及必修课、选修课所奠定基础的不同内涵,都表述得十分明确。这应是编写选修教材如何体现基础性的依据。
选修教材从选题的确定到内容的编排都必须体现基础性。比如,我们编的是《汉语学习与应用》,而不是《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是《唐宋诗词鉴赏》,而不是《唐宋诗词选注》;等等。《中外现代诗歌欣赏》《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外国优秀短篇小说选读》《中外戏剧名作选读》等,不是系统地介绍文学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而是重在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的鉴赏研读。我们编写的《写作基础》不讲烦琐的写作知识和理论,而是通过提供切合高中生实际的阅读、写作训练,以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扎扎实实提高其文字表达能力,这有别于大学的《写作学教程》。
选修教材要体现基础性,应该解决好以下问题:
1.把握好难易程度,控制好教材的量。
这是至关重要的。选修课是必修课的拓展与深化,这决定了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尽管如此,面对十六七岁的当代中学生和每册教材36学时的教学时间,无论如何,教材的分量也不能太重。我们教材初稿曾普遍存在内容多、难度大的情况,定稿时我们努力把难度降下来,把数量压下来。比如《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初稿选入了韩愈的《进学解》《毛颖传》、柳宗元的《梓人传》、欧阳修的《泷冈阡表》、苏洵的《管仲论》、曾巩的《寄欧阳舍人书》等,这些文章多为议论文,而且篇幅较长,比较难懂。定稿时我们置换了难度较大的7篇,选入的或为抒情记叙文,或为学生易学的一般议论文,文章篇幅也较适宜。《外国优秀短篇小说选读》初稿为24篇,最终减到10篇。
2.避免教材内容的学术化、专业化倾向。
选修教材的作者多是各学科的专家,他们拥有深厚的学养、前沿的理论、宽广的知识视野,但有时他们也会自觉不自觉地在教材中流露出学术化或专业化的倾向。发现此类问题,我们都努力说服作者并予以纠正。我们这样要求:不要轻易或贸然出现在学生看来比较生僻的概念或术语。编写选修教材,一定要从中学生的实际出发,要精挑细选,深入浅出,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选文要百里挑一,甚至要下披沙拣金的工夫。
3.不能忽视必需知识的教学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选修课重在拓展与提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介绍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过分追求人文内涵,片面求新、求深,练习设计大而空,不但教师很难驾御驭操作,学生学习起来也非常困难。在选修课教材中,同样需要处理好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问题。《外国优秀短篇小说选读》的每个单元前都安排了一篇介绍小说要素的知识短文,用来突出单元欣赏的要点和小说文本的特点。《〈红楼梦〉选读》设置了“红学小词典”栏目,介绍红学的常识性知识。《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的课后练习,注重对语言文字方面的要求,无论是精读课文还是略读课文,均设计练习,重视语言品味,也重视语言运用。《〈论语〉选读》属“文化论著研读”系列,内容重在探索研究,尽管如此,我们也没有忽视语言训练,设计了类型丰富、切实具体的文言练习。
二、选修教材要注意与必修教材的衔接,注重在必修教材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
新课标指出: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目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共同构成高中语文课程总目标”,“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同一套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共同实现新课标关于“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要求。从必修到选修,既要处理好衔接和过渡,更要明确是在什么基础上向什么方向拓展和提高。要把选修教材的编写纳入整套教材的编写中考虑,突出整体规划、设计。
1.选修教材在内容上要处理好与必修教材的衔接。
下面主要通过列表来展示语文版必修、选修教材作为一个整体在内容方面的对应。
从列表不难看出:从必修教材的三大板块到选修教材的五大系列,过渡自然且衔接紧密,必修教材是基础,选修教材是必修教材合理的有重点的延伸。
2.选修教材是在必修教材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
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的衔接、对应,如果只是内容上的不必要的重复,数量上的简单的扩充,那么,恐怕就没有必要编写选修教材了。比起必修教材,选修教材在内容上必须要有拓展与提高,而且这种拓展与提高应该体现在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上,应实现拓展文化视野、丰富人文底蕴和提升母语素养的有机统一。
从知识积累方面看,必修教材没有涉及的,在选修教材中就不能回避。比如在传统文化积累方面,除作品背诵外,选修教材可以包括积累与古诗文阅读鉴赏关系密切的相关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我们在《唐宋诗词鉴赏》中就设置了“鉴赏知识”栏目,简单介绍古诗词的诗体、平仄、对仗、用典、词律等知识,为学生鉴赏古诗词提供了必要的知识支撑。这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文学专业性质。很显然,选修教材对学生文化和文学素养的要求比必修教材高。
从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看,选修教材与必修教材相比,有更为明确的指向和目标。我们不妨以文学鉴赏为例对语文版必修和选修教材中体现的不同教学目标作些说明。
从以上比较不难看出:必修教材注重的是对文本的阅读和整体的理解把握,在阅读和理解中,感受作品的美,提高鉴赏能力;选修教材则注重在阅读、理解、鉴赏基础上的评价、探究和实践活动。从必修的“注重整体理解、审美体验”到选修的“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无疑是一个大提高,有一个从共同基础到个性发展的拓展和飞跃。
三、选修教材要突出选择性
新课标指出:“高中语文的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由于学生学习基础不同、学习兴趣和需求不同以及实验区各种现实条件(师资条件、其他物质条件等)的差异,学校对选修教材的需求必然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满足不同的需求,选修教材的编写应充分提供多样选择的空间,应给学生创设尽可能好的学习条件和尽可能广阔的发展平台。
1.教材品种要多样化。
我们按照新课标规定的五个系列共编写了15种教材(已有14种通过审查),其中“诗歌与散文”系列4种、“小说与戏剧”系列4种、“新闻与传记”系列2种、“语言文字应用”系列3种、“文化论著研读”系列2种,可谓品种齐全。品种多样化,当然也要突出重点。这15种教材,属文学鉴赏类的8种,属语言应用类的5种,属文化探究类的2种。文学鉴赏类和语言应用类教材由于较为集中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更受学生欢迎,因而数量相对要多。文化探究类教材内容更专一些、难度相对要大一些,所以设置的品种相对较少。这样分布应该是均衡合理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