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讯”词义考
作者:张相平
可见对“讯”的注释,不仅关系到对《桃花源记》中“问讯”一词的正确理解,同时也关系到对现代汉语中“讯”常见词义的进一步理解。因此,有必要对“讯”一词的源流作一番考释梳理。
“讯”在甲骨文中写作、等形,象一人反缚双手,前有一口,以会执敌而审问之意。“审问”即“讯”的本义,如《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附于刑,用情讯之。”《庄子·列御寇》:“宵人之离外刑者,金木讯之。”由“审问”义引申出“责问”义,如《国语·吴语》:“吴王还自伐齐,乃讯申胥。”《汉书·列传第一七》:“哀帝建平中,立复杀人。天子遣廷尉赏、大鸿胪由持节即讯。”由“审问”“责问”义引申出一般的“询问”义,如《楚辞·九叹》:“讯九鬿与六神。指列宿以白情兮,诉五帝以置词。”《诗·小雅·正月》:“召彼故老,讯之占梦。”《汉书·列传第四七》:“司直陈崇以奏宝,事下三公即讯。”由“询问”义引申出“消息”义,如《春秋左传·文公》:“郑子家使执讯而与之书,以告赵宣子。”陆机《赠冯文罴》诗:“愧无杂佩赠,良讯代兼金。”
在“询问”义上,“讯”与“问”为同义关系,二者连文构成同义复合词,在汉语从单音节词向复合词发展的过程中,同义连用是其主流。“问讯”一词在先秦文献中尚未出现,秦汉时期始出现,如《说苑》第十六:“君子不羞学,不羞问。问讯者知之本,念虑者知之道也。”《孔雀东南飞》:“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但为数尚少。“问讯”一词的大量涌现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抱朴子·内篇》卷十一:“有仙人行经过穴,见而哀之,具问讯之。”《六度集经》卷一:“远国梵志,闻王好施,济众生之命,远来归穷,于树下息。俱相问讯,各陈本末。”《搜神记》卷十七:“数里,逢一人,相问讯已,因说向者事变如此,今相得为伴,甚欢。”“询问”可引申为“问候”义,在魏晋文献中用例颇多,如《世说新语·容止》:“王敬豫有美形,问讯王公。”《颜氏家训》卷第二:“裴政出服,问讯武帝,贬瘦枯槁,涕泗滂沱。”《晋书·列传》第三七:“王献之兄弟,自超未亡,见愔,常蹑履问讯,甚修舅甥之礼。”
综上所述,“讯”由“审问”义引申出“责问”“询问”“消息”等一系列意义,到秦汉时期在“询问”义上与“问”连文构成同义复合词“问讯”一词。因此《桃花源记》“咸来问讯”中的“讯”为“询问”义,有些教材不明“讯”的词义演变过程,昧于“问讯”之并列结构关系,以现代汉语中“讯”的常用义为解,从而误释为“消息”。“问讯”一词在魏晋时期有“询问”“问候”两个意义,后者由前者引申而来,但从《桃花源记》的语境来看,村中从未有外人来过,从心理上来说村人对渔人的到来应该是好奇的,所以都跑来询问,故有下文“此人(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说,释为“问候,以示友好”则与文本情景不符。因此,《桃花源记》中的“问讯”当解为“同义复合词,表询问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