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勾践,古代英雄?
作者:任钟坤
由于准备充分,课堂讨论十分激烈,一开始,就形成截然相反的两种观点。肯定方认为勾践在丧国失土、几近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存志复国,历经磨难,备受屈辱,卧薪尝胆,苦身焦思,“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得报仇雪耻,这样的“领袖人物”是无愧于“古代英雄”称号的。一位同学说:“勾践退居会稽山时,为了求得贤士助其退吴,十分恳切地承诺‘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文种当面批评他临时抱佛脚——‘无乃后乎’,勾践不但没有‘龙颜大怒’,反而非常虚心地说:‘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又诚挚地握住文种的手,与其共商救国大事。作为一国之君,能如此做,是很不容易的,至少他那份诚挚很感人。”有一位同学对勾践体恤下民的做法深为赞赏:“人家儿子死了,勾践不但减免其赋税,还哭泣埋葬之如其子,又下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宦纳其子’这种做法同今天政府关心社会弱势群体没有什么两样,这么好的国君,深得民心,当然配称‘英雄’。”另一位同学强调,勾践的“英雄”精神,主要体现在忍辱负重、百折不挠、誓死复仇的男儿气概上,这种精神后来发展成为“夫越乃报仇雪耻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的共识,勾践作为古越国英雄的地位不可动摇。其他同学七嘴八舌也补充了不少勾践的“优点”,归纳起来有:奖励生育,壮大国力;轻徭薄赋,施惠百姓;礼贤下士,鼓励学术;济贫扶弱,凝聚人心;躬亲耕织,发展生产;激励士气,赏罚分明;等等。继后,一位同学联系现实,作了类似总结的发言:“勾践是我们绍兴的先贤,他的不忘国耻,终于雪仇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绍兴后人,包括周恩来、鲁迅。我认为勾践总体上应该得到肯定,小毛病是受到历史的限制,不必大做文章,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现在绍兴市委、市政府不是引导大家在探讨‘胆剑精神’吗?我以为‘胆’就是‘卧薪尝胆’,‘剑’就是报仇雪耻。都发源于勾践,我们应该继承并且发扬光大这份文化遗产。”
然而,认为勾践不配称古代“英雄”的声音更多,情绪也更激烈。一位同学说:“课文删去了一段文字,那段文字正好暴露了勾践的一个污点,他们‘饰美女八人,纳之太宰嚭’,并引诱说,只要能为越国效力,‘又有美于此者将进之’,用‘美女炮弹’轻而易举地把吴王宠臣伯嚭拿下,这种手法今天就叫‘色情贿赂’,而且,尝到甜头,得寸进尺,后来还要进一步把大美女西施当作最厉害的武器送去对付敌国。尽管当时越国处在危难关头,但用这样的手段终究显得不够光明正大。这等‘英雄’,恐怕连‘鸡鸣狗盗’之徒都不如。”又一位同学站起来激动地说:“文种与范蠡是越王勾践的两个最重要的谋士,也可以说是勾践复国雪耻的总设计师和大功臣,可是,两人的结局一逃一死。我在《吴越春秋》上看到这样的记载:‘范蠡知勾践爱壤土,不惜群臣之死,以其谋成国定,必复不须功而返国也。’后来又进一步觉察到勾践有诛杀功臣之心,就在月黑风高夜悄悄地逃命去了,走之前他给文种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高鸟已散,良弓将藏;狡兔已尽,良犬就烹。夫越王为人,长颈鸟喙,鹰视狼步。可与共患难,而不可共处乐;可与履危,不可与安。子若不去,将害于子,明矣。’后来,勾践果然赐剑给文种逼迫他自杀,可见勾践并非诚信仁义之人。”接着又有好几位同学历数勾践的“不是”:西施对勾践来说应是立了大功的人,但勾践灭吴以后,却把西施看作“女祸”,残忍地将她抛入钱塘江淹死;为了吓退敌人,勾践居然让三百人敢死队在阵前集体自杀,如同邪教一般血腥、无人道;勾践为达目的,不惜尝粪,不但有丧国格,也有丧人格,没有半点大丈夫宁折不弯的气概;勾践先前丧国,还不是因为贪图享乐,麻痹轻敌所致?勾践雪耻之后,不但诛杀功臣,而且迅速腐败,李白《越中览古》诗中“宫女如花满春殿”句可以为证。如此这般,都言之有据,不能不令人信服。还有一位同学介绍了一篇网络文章,并谈了自己对勾践的总体看法:“勾践是一个政治人物,一切都围绕着政治转,他的虚伪和玩弄权术都让人没有好感。第一,他并不是发自内心地爱惜和尊重百姓,人民不过是他复仇和作战的工具,他采取一系列惠民措施的目的就是让百姓心甘情愿为他效力。第二,百姓请战,他再三推辞,并且一再声明他不值得人民为他而战,但他这样苦心经营不正是为了进一步激发人民的斗志,最终实现报仇雪耻的目的?第三,他攻打夫差明明是为了一己私利私怨,却一再强调是替天行道,‘助天灭之’。以上种种足见勾践的虚伪和狡猾,可以说他是一个缺少诚恳与悲悯之心的人。我在读《勾践灭吴》时,总觉得勾践时时处处都在演戏,演给敌人看,也演给越国百姓看,他是一个高明的演员,不但骗了古人,甚至也骗了今人,刚才不是有同学说他‘很诚挚’吗?”
整节课,气氛十分活跃,参与面相当广,争论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前半节课肯定方略占上风,后半节课则几乎一面倒,倾向否定方。其间,几经争论,高潮迭起,智慧碰撞,机锋每现,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时间也似乎过得特别快,不少同学意犹未尽,尚欲发言,只是已近下课,只得打住。
最后,我作了一个小结:对勾践这个历史人物的评价,向来褒贬不一,主流意识一般从积极方面去挖掘,肯定其“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等精神品质,姑且不论其是否同勾践本人吻合,只从结果看,只从宣传教育的正面作用看,这样做也是有道理的,因为塑造民族精神总该引人向上;而知识界的眼光,却往往落在勾践的人品上,纵观勾践一生,他的所作所为的确可用“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八字来形容,所以有人把勾践称为“政治动物”,认为他集虚伪、阴险、狡诈、残忍于一身,刚才也有同学谈到类似的观点。这是不是说明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如同一座峥嵘的山峰,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的“景色”是不一样的?如果加上“滤色镜”,拍出来的“景色”就更不一样了。所以,还是把原汁原味的“勾践”端上来让同学们自己去品味更好一些,不要加油添醋,更不要掐头去尾,相信同学们定能弃去糟粕,汲取精华,丰富自己的精神家园。
我的总结发言,并没有作“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式的“二值”判断,因为这节课我的初衷即为个性化阅读,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培养“独立精神”;更何况,勾践的确是一个很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其固有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恰恰就是教材的“卖点”,今人又何必自作多情硬要把他美化成“完美无缺”的“英雄人物”呢?不是说断臂维纳斯才是“美的极至”吗?也许有缺陷的勾践才是真正让人感动的勾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