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1期

论点摘编

作者:佚名




  如何对待教学过程中的“错误”
  
  学生“犯错误”在教学过程中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如何对待它,人们的意见有分歧。石中英认为,对待教学活动中的错误有两种比较典型的态度:一种视错误为教学的“失败”,另一种视错误为教学主体性的“表征”。在前一种态度支配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特别是课堂发言的积极性程度很低,除非他们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有十分的把握,否则是不敢主动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的。为了防止犯错误或追求不犯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学生自主性降到最低程度,让他们通过机械地模仿、识记、练习等方法准确无误地掌握和再现老师所意图教授的东西。相应地,学习也被理解为积累正确知识的过程,发展被看成积累正确知识的自然结果。这种历史形成的对待错误的态度、方式构成了传统教学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这可能是造成以往一些课堂生活缺乏生机、活力、问题意识、探究精神和创造力的一个认识论根源。在第二种态度支配下,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课堂的理智氛围大有改变。老师的角色也从法定知识的阐释者、标准答案的提供者、不同意见的仲裁者和各种错误的审判者转变为问题的激发者、思维的引导者、学生的对话者和课堂的创生者。这种做法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所犯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反馈和纠正,学生犯错误的原因得不到充分的认识。犯错误有积极的认识论意义,它指引着人们进一步深化认识的方向。对教学过程中学生所犯错误的正确态度是理性批判的态度。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1期)
  
  专业化的教师文化特征
  
  教师文化是教师在职业实践中,基于专业活动所形成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赵炳辉的《教师文化与教师专业成长》阐述了专业化阶段的教师文化应具备的四个特征:1.高度的专业自律性。进入专业阶段教师的自律性主要表现在:工作的动机是通过自己的工作为人类的幸福和作为个体的学生的成长做出某种贡献,即笃信教师职业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能够参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职业。2.合目的基础上的互依性。合目的的核心内涵是教师从完整的职业目标出发来思考、调整自身的职业活动,从而使群体表现出强烈的合目的性。互依性是教师在合目的的基础上,形成新型的基于共同的职业理想和目标的专业合作关系。这种互依性体现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上是教师在观念上不再表现出“个人英雄主义”和不良的竞争情绪以及“孤独的守望者”情绪,而是在共同目标下积极地相互配合,寻求集体合作的策略。在具体的职业实践中虽然各自都承担着不同的教育教学任务,但为达成共同的职业目标,又必须进行合作研究与协同实践。3.反思基础上的实践性。这一特征主张民主与自律,并在此基础上构筑起与同事、学生、家长、社区及专家之间的合作,直面并创造性地寻求单靠教育科学与技术无法解决的复杂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策略。4.多维度的开放性。多维度的开放性是职业专业化阶段教师文化的内在要求与外显特征。教师职业专业化的最基本动因,是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为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服务。
  (《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第7期)
  
  “新美国学校”的设计内容
  
  20世纪80年代,美国人民对公立基础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日益不满,纷纷要求对美国中小学学校实行改革,这就是“新美国学校运动”。1989年9月,美国在首次召开的教育峰会上提出了建立非营利机构的基础教育模式,提出了一种新的学校设计要求:1.由私营领导发起,不接受任何政府资助;2.新美国学校只保持5年特权,5年之后,学校和学区拥有改革工作的所有权。周国华的《“新美国学校”运动及对我国学校改革的启示》介绍了“新美国学校”的主要设计内容:1.核心设计——强调与办学“核心”有关因素的变化,主要是在课程、教学、绩效评估标准和测试、学生的分级、学区参与教师职业发展等方面,重点放在校级合作伙伴上。2.综合设计——强调更多的要素,包括综合社会服务、管理变化以及组织和职员变化等设计要素,相信与校外的联系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所设计的目标,认为针对他们的干扰主要存在于学校的建设水平方面。3.系统设计——强调所有要素的变化、合作的必要,认为不仅要把学校作为改变的对象,更要重视学校周边的外部系统,包括中央办公室、州立法机关、职业发展提供者、社会服务提供者和更好地支持学校的社区。
  (《外国教育研究》2006年第8期)
  
  走出写作教学困境的策略
  
  中学写作教学处于困境的深层原因是学生丧失了写作话语权,缺少对文字的深刻感受力以及教学中缺少有效的操作策略。郑友霄、章国华的《中学写作教学的困境与对策》从“还学生以话语权”“立体感受文字”“深度模仿”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思考。文章认为,学生话语权问题是一个教学机制的转换问题,学生自主话语权的确定,就是主体性的确立。主体性一旦确立,那些无用的理论废话和过时的道德说教自然会被束之高阁,人的最本真的心灵需要、生活需要、写作的源本天性就会得以正常地显现和发挥。如果说话语权的回归能从根本上解决写作的原动力问题的话,那么对文字的深刻感受能力则是保证写作质量的重要前提。学生都有自己的情感与思想,问题是写作时需要的不是粗线条的共性的东西,更不是处于生活体验阶段无法言说的情感,而是经过文字的细微区别进一步深化与细化的情感与思想。立体式阅读就是让阅读主体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指向处于与文字对话状态的一种阅读模式。学生通过立体感受文字,思想达到深化,情感得以细化,这样文字对原生态生活中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就有了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并且生活的情感与思想也就在这种感受文字的区分度中有了个性与细节。“深度模仿”策略就是突破传统写作的修辞与结果模仿,进入到语言思维过程的模仿,进入到语言运用规律过程的模仿。它关注的是怎样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发现这些特有的表达,因为发现它表达的特有之处也就发现了它独特的情感与思想。
  (《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9期)
  
  选拔性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测性评价的特点
  
  邬向明在《教育评价:复杂的人与薄弱的评价理论》一文中,对选拔性教育评价与质量监测性评价做了比较研究,通过比较总结了二者的特点。选拔性教育评价的特点:评价的功能侧重于甄别和选拔;评价的对象关注结果;评价的主体相对单一;评价的结果要求准确公正;评价的内容要求客观可评、一专多能;评价的组织要求规则明确,区别“运动员”与“裁判员”;评价的方法注重量化;评价实施要求可行、可大面积操作;评价的状态是看一个人静态的现实状态和已有的知识能力水平。质量监测性评价的特点:评价功能侧重发展和问题发现;评价对象关注过程;评价主体多元以及自评互评;评价结果应用于反馈激励以及改进工作;评价内容注重全面综合三维发展;评价方法灵活多样,定性定量相结合;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可以双向互动,互相促进;评价实施类型多样,简便易行;评价规则组织内定自我约束;评价的状态是针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工作过程,关注动态发展,是动态的能力水平。
  (《课程·教材·教法》2006年第9期)
  
  学生学业负担确实过重
  
  王安全在《论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不确定性》一文从三个角度指出了建国50年来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事实:第一种是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入手,在对学生学业时间长短的比较中提出我国学生学业负担是过重的。认为发达国家中小学生在校时间160天,我国学生在校时间则长达180天;我国初中生周课时331分钟,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教学时数200分钟;我国学生做数学题的时间为每周307分钟,而其他国家学生平均每周用于数学习题的全部时间为217分钟。第二种运用现状调查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某些学生的主观感受出发,说明我国中小学学生普遍存在着学业负担过重问题。关于作业量,我国48.6%的中学生认为数量偏多,认为数量合适的占42.7%,认为数量偏少的占8.7%;关于课业难度,27.0%的认为偏难,57.5%的认为合适,15.5%的认为偏易;希望增加作业量的占8.5%,希望保持现状的占45.0%,希望减少作业量的占46.4%;33.7%的学生希望作业更难点,57.5%的学生希望保持现状,8.7%的学生希望作业更简单点。第三种从质的分析和一般推断的方法出发,指出由于过分注重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了教育对学生个体发展的价值,导致学业负担过重。
  (《现代教育论丛》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