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木兰诗》中的“唧唧”
作者:王彤伟
将“唧唧”解作“织布机的声音”,单从本句来看似乎可以讲通,但联系下句“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则有抵牾不合之感。更重要的是,释“唧唧”为“织布机的声音”并不符合词语使用的社会性和历史性原则。我们对汉魏六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时期40余部总集类文献的调查发现,织布机的声音不用“唧唧”形容,而主要用“札札、扎扎、促促、哑哑”形容。如:
(1)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2)扎扎机声晓复晡,眼穿力尽意何如。(南唐·李询《织锦》)
(3)札札草间鸣,促促机上声。(宋·梅尧臣《促织》)
(4)兰闺织锦秦川女,大姬哑哑弄机杼。(元·萨都剌《织女图》)
相反,古籍中用“唧唧”表叹息声者不乏例证,下面转引4个郭在贻先生《训诂学》中的例子:
(5)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卷四《法云寺》:“四月初八日,京师士女多至河间寺,观其廊庑绮丽,无不叹息,以为蓬莱仙室,亦不是过。入其后园,见沟渎蹇产,石磴礁硗,朱荷出池,绿萍浮水,飞梁跨阁,高树出云,咸皆唧唧。虽梁王兔苑,想之不如也。”
(6)储光羲《同王十三维偶然作十首》:“想见明膏煎,中夜起唧唧。”
(7)白居易《琵琶行》:“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8)元稹《长庆历》:“年年岂无叹,此叹何唧唧。”
郭在贻先生说:“(《木兰诗》)其中的‘唧唧’,有人一定说不能用它来表示叹息声,这也是不符合语言事实的。”这种说法认同者不少,如郭芹纳先生《训诂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此外,《辞源》修订本以及《汉语大词典》在“唧唧”条“叹息声”义项之下都举《木兰诗》此例为证,明确认定此“唧唧”乃叹息之声。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了“唧唧”表叹息声的更多用例,下面是其中两个:
(9)垂罗下椒阁,举袖拂胡尘。唧唧抚心叹,蛾眉误杀人。(梁·施荣泰《王昭君》)
(10)我闻此曲深叹息,唧唧不异秋草虫。(唐·元稹《酬郑从事四年九月宴望海亭次用旧韵》)
更能说明问题的还有两个例子。《乐府诗集》卷二十五收录了叙述同一故事内容的《木兰诗》两首,除入选教材中的这首外,另一首开篇为:“木兰抱杼嗟,借问复为谁。”这正是对“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这一内容的浓缩。“抱杼嗟”就是“抱杼而叹”,“唧唧复唧唧”就是对“抱杼而叹”之状态的详细描写。
同时,《乐府诗集》卷九十四在收录唐王建的《当窗织》一诗时,解题说:“梁横吹曲《折杨柳》曰:‘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唧唧复唧唧,女子临窗织。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当窗织》其取诸此。”而王建的诗句为:“叹息复叹息,园中有枣行人食。贫家女为富家织,父母隔墙不得力。……”梁横吹曲《折杨柳》的后四句与《木兰诗》基本一致,王建之诗取诸此,直接将“唧唧复唧唧”化用为“叹息复叹息”,再明白不过地说明了“唧唧”就是叹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