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校本课程的一次升级
作者:刘占泉
开发和建设高中语文学科的校本课程,这本身就是一个重大课题。近年来,高中语文新课程正在陆续进入各地的实验区。必修课与选修课分开、选修课占据大部分教学时间的课程结构新貌,对语文校本课程的需求程度、质量要求,都非常之高。在这样的背景下,衡南五中采用创建专题学习网站的形式,来支持语文校本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做法和经验,就显得越发重要了,其价值应该充分发掘出来,给人以应有的启示。
实现从“资料网站”到“专题学习网站”的升级,意义重大,前景开阔,应该给予高度评价。新时期以来,从初始的单媒体(录音录像)辅助教学到多媒体辅助教学,是第一次“整合”的飞跃;再到建立资料库性质的语文教学专业网站,是第二次“整合”的飞跃;如今初步实现了“专题学习网站”的开发与应用,这称得上第三次“整合”的飞跃。较之以往的两次,这一回“整合”的力度最大,效果最为明显,使我们看到了新的经验,新的希望。
新在何处呢?审视衡南五中的探索历程,至少有以下三条新鲜的经验值得推广。
1.为高中语文校本课程搭建了新的教学工作平台——专题学习网站。“教学平台”是一个比较形象的新说法。过去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属于“教学平台”,随着教改步伐向纵深地带迈进,网络条件迅速改善,人们看到了改造传统教学平台的可能性,以及新的网络教学工作平台的巨大优势。早期创建的语文教学工作平台性质的网站,一般是综合性的,兼有资料库和论坛互动(发帖和跟帖)的双重功能,其优势往往在学生作文方面发挥得更为充分,其他方面相对薄弱一些,主要担负的还是提供阅读资料的任务,力量也比较分散,很难对整个课程提供全面支持。衡南五中创建的这个“专题学习网站”则不然,它与一门选修课程完整地对接,负载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的动态流程,具有助读功能(文字、图片、声音)、交互和控制功能,使教与学两方面的主体的能动性都得到释放、强化,提高了师生教学兴趣,为取得教学实效提供了新型的良好教学条件。
2.在依托专题学习网站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凸显了该教学工作平台的最大优势:使学生从交互中获取更多的学习效益。这种交互分为两类:学生与网站提供的学习辅导资料的交互、学生与教师和同学的交互。前者具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性,避免了班级授课制所固有的“齐步走,一二一”的弊端,使学生能够学得更从容更主动;辅助资料丰富而生动(如提供名家吟诵录音等),具有一定的超文本功能,也能够对传统授课过程中容易出现的薄弱、不足之处加以弥补。后者的多向交流、即时激发、取长补短、提炼创新,从时效性、广泛性和探究深度、情绪激发强度来看,其优势几乎是传统教学平台难以匹敌的。需要特别指出一点,这种交互是通过笔谈完成的,这对于提升宋词鉴赏的精微程度益处很大。除去大量的学生评说文字、教师即时发出的答疑文字,学习者还将自己的作业、资料、学习成果等以帖子的形式反馈或上传,这对实用类文字的表述训练,也具有一定的提升价值。
3.积极探究网络环境下的古诗词教学模式:熏陶—感悟—积累—创造。在目前往往习惯于退回到“单篇教学”的不正常的阅读教学背景下,认定推重这个比较科学的古典文学鉴赏教学思路,具有特殊的意义。读,重视熏陶、感悟,这已经很有价值了,衡南五中的高中语文教师们还接续上积累、创造这两个环节,更是难得。写一点儿,肯定有助于提高鉴赏能力。写多少、怎么处理读与写的关系,即在联系中综合判定和发挥“写”的教学价值,这需要探索,需要实践的验证,论证的余地还比较大。我仔细阅读这份课题报告,产生一个个性化的判断:其成功,若撤消写(“创造”)这个环节,几乎是不可能的,至少不会是现在这个面貌。创造,不一定要写旧体作品,文学评论范畴里仍然有“创造”的空间,但衡南五中的老师居然就让学生写了旧体。我还没有读到他们的学生写的500多首词作的全集,只欣赏了少数例作。即便是这样,也凭借教学研究的“感觉”,感到写旧体对于阅读经典文本,似乎是具有特殊的支持作用。再看学生的反馈数据,心,约略放下了。他们多数是喜欢的,感到有收获。学理方面的探究当然要接着往下做,可一个基本的事实我们不能不格外关注:高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最大问题之一乃是不喜欢学习语文课。他不想学,甚至不学,您的高论再高,又有什么用呢?……这个方面,衡南五中要继续实验、调查和深度研究,任务还很多,希望这样蓬勃地做下去,为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推进作出新的贡献。
网络是平台。准确地说,网络教学工作平台只是我们整个语文教学工作平台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活力不容忽视,但以为有了网络就有了一切,恐怕是幻想。倚重网络,本身也还存在一些隐忧,这里就不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