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作者:贾春燕 李秀琴 张 利 刘效忠 亓玉红




  (二)整体把握
  1.文章讲了几种海洋食物?有这样多的食物,你还会为人类未来的吃饭问题担忧吗?
  2.这样多的海洋食物应如何开发?明确:(1)要加大开发力度。从全文可知,当前海洋食物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2)要加强人工养殖,要不断研究培育新品种。(3)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开发要适度,不能只顾眼前。(4)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
  (三)重点难点突破
  1.进一步掌握几种说明方法
  (1)作诠释。如对“粮食”的解释。可联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中对“胡萝卜素”的解释,《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中对“雨林”和“二氧化碳”的解释。
  (2)作比较。如将海藻产量和小麦产量进行比较。
  (3)举例子。
  2.体会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近海的鱼虾捕捞已近极限”。
  3.文章的乐观自信基于哪两种观念的转变?明确:一是从在土地上生产粮食转变为到海洋里寻找粮食;二是对粮食的认识的转变。
  
  四、拓展延伸
  1.未来人们吃什么?怎样吃?展开联想和想象,写一篇科幻文章。
  2.上网查阅有关海洋产品的资料。
  (山东莱芜市鹿野中学刘效忠)
  
  《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这是一篇学术报告。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回顾了近两百多年来出现的新事物及其产生的原因,并分析世界现状,说明“科”和“技”的关系,指出中美科技、教育的差异。文章语言平和、亲切。学习本文有助于了解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杨振宁的相关情况。
  2.了解近两百多年来世界科学发展的历史。
  3.了解中美教育在鼓励创新上的异同。
  4.学习科学家在阐述问题时深入浅出的说理方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越来越多的世界组织和国家关注创新,关注“国家创新体系”。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我国国务院批转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着重指出:“实施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1999年12月杨振宁博士紧密联系中国的国情,就科技创新问题,作了学术报告《世纪之交的科学随想》。
  (二)作者简介(略)
  (三)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回顾近两百多年来出现的新事物并分析其原因:第一层,近两百年来新发明屡屡出现,新事物层出不穷;第二层,分析出现新发明、新事物的原因。
  第二部分,分析世界现状,指出中美科技、教育差异,鼓励创新:第一层,说明“科”和“技”的关系;第二层,分析说明中美教育哲学在鼓励创新上的差异。
  (四)重点难点突破
  1.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作者认为两百多年来产生许多新事物的原因。
  2.第4段综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作者对“科”与“技”的关系持什么看法?
  4.文中第6段指出,世界是由三个互相关联的环节推动前进的,用→表示三者的关系。
  明确:
  
  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5.细读第15段,完成下表。
  中美在教育哲学上的异同
  
  
  四、拓展延伸
  1.阅读附文,加深对课文及作者的认识。课下搜集更多有关杨振宁和科技前沿知识的文章。
  2.给合你的自身素质及学习成绩,你认为自己更适合哪种学习方式,应注意哪些关键能力的培养。
  (山东莱芜市羊里中学 亓玉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