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论点摘编

作者:佚名




  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也称教学系统设计,是近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以教学心理学、教育学、教学媒体等为理论基础,是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之间的桥梁。有的教学设计侧重于整个教学系统,有的侧重于课堂开发,有的侧重于多媒体技术。苏同福、李波、袁超的《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其对学科教学的影响》一文梳理了中外有影响的研究者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列举了义乌美娜、李定仁、加涅、帕顿、赖格卢特、梅里尔等六人的定义,最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教学设计的研究情况,提出了一个比较折中的定义:教学设计就是运用系统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五个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学“系统”或“程序”,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刘亚萍、张晓英的《对教学设计理论中几个问题的看法》一文指出我国学术界使用的“教学设计”有两个所指:一个是关于课堂教学方案的,主要是关于某些知识内容的教学案例;一个是关于教学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及自身特征的理论研究成果。1998年,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教案与教学设计》的发表,标志着我国“教学设计”研究开始走向独立。不同的人对“教学设计”的理解,不外乎两种:一种是将它看做过程,一种是将它看做结果。将教学设计看做过程的,重点探讨如何指导教师制定计划,如何一步步地达到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逻辑起点和归宿。将教学设计看做结果的,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最后要形成的产品或者要实现的任务。教学设计需要媒体的支持,但无论如何也不能就此而把媒体技术看做教学设计的先决条件,媒体技术只能算教学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至于选用什么样的媒体,须根据教学的内容来确定,并且还要受其他外部条件的制约。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教学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
  
  教学设计的模式及基本环节
  
  教学设计的学科化是教学设计的发展趋势之一。教学设计学科化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利用学科特点来深化和丰富教学设计理论;二是给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更直接的指导。刘亚萍、张晓英在《对教学设计理论中几个问题的看法》一文中,依据上述两个目的,总结了教学设计的研究者们为此提供的两大理论体系:基于模式的教学设计理论、基于操作技术的教学设计理论。教学设计理论的长足发展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模式。苏同福、李波、袁超的《教学设计的概念及其对学科教学的影响》梳理了目前比较流行的几种设计模式:加涅的学习条件论、迪克的系统方法模式、肯普的过程模式、凯勒的动机设计模式、兰达的算启教学论、罗米索斯基的知能结构论、赖格卢特的精细加工论、德姆波的认知教学论。综观所有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可以发现它们都包括以下基本环节:(1)分析教学任务(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2)制定教学目标;(3)选用教学手段(包括教学环境、工具和各种教学策略);(4)开展教学设计评价。
  (《教学科学研究》2006年第3期,《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0世纪教学设计发展的四个阶段
  
  陈翠兰等人的《教学设计研究的发展与未来走向》一文全景透视了20世纪教学设计研究的历程。第一阶段,20世纪上半叶:科学教学论的早期发展。这一时期教学设计的研究存在两种典型的风格。一种信奉“经验主义”哲学观,主要流行于美、英等英语国家;另一种则信奉“理性主义”哲学观,主要流行于欧洲大陆。“经验主义”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的重要性,强调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因而把“量的研究”作为学习和教学设计研究的主要方式。“理性主义”强调理智的适切性,强调与理智相关的人的心理的结构与认知过程,因而把“质的研究”作为学习和教学设计研究的重要方式。第二阶段,20世纪五六十年代: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的兴起。行为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试图把行为主义心理学与教学技术整合起来,把教学设计建立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和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它的基本思路是开发一种教学程序系统以准确分析学习者的行为表现、确定要达到的行为目标、设计教学以达到预先确定的具体学习结果。这种理论还吸收了自动控制理论和系统论的因素,把教学视为各构成因素、流程和信息相互联系的复杂系统。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认知性教学设计理论的兴盛。这一理论认为教学设计应具备四个前提条件:1.必须为个体而设计;2.设计应当包括短期和长期的阶段;3.设计应当实质性地影响个体发展;4.设计必须建立在关于人们如何学习的知识的基础上。加涅的“学习层级说”,就是为不同学习水平或能力的学生提供最佳学习条件。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走向整合的教学设计理论。这一理论把不同教学设计理论的因素与认知科学和教育技术学的发展综合起来,根据知识和认知过程的理论,开发出适合于具体的、明确限定结果的最好方式。学习者与媒体和环境的交互作用成为这一阶段教学设计关注的重要问题。教学设计研究的一般趋势可以从理念、技术、基础三个层面加以概括。在理念层面,建构主义认识论正在取代客观主义认识论而成为教学领域的基本观念。在技术层面,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正在引起教学领域的深刻变革。在基础层面,教学论已不再只是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学科,其研究开始置于多学科的基础之上。
  (《中国科技信息》2006年第4期)
  
  教学设计中学习策略的选择
  
  廖壮欢《教学设计中的学习策略思考》一文从“教学设计的分析”和“教学设计的学习策略选择”两个层面论述了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如何帮助学生选择学习策略。教学设计的分析主要包括教学目标分析、学生分析、教师分析。教学目标既是教学过程的出发点,又是教学过程的归宿。在教学设计中,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即学生将会在情感—态度、过程—方法、知识—技能等方面发生什么变化,教学的结果将是什么,确定所需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次序。学生分析是分析学生目前水平与期望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以确定学生的学习需要,具体化为整门课程各子单元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或基本过程,并确定教学评估的依据。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分析学生是教学分析的重点。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应用能力,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方案不能超出教师的能力范围,也不能违背科学的教学观念,否则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障碍。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地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他人支持。教师在选择教学策略时必须思考以下三点:关于学习策略内容的学习、具体学习策略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元认知。另外,还必须思考一些问题:面对不同学生与不同学习内容时,选择什么合适的策略?这些学习策略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特点?这些策略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掌握?是否符合当前学校现有的条件?这些策略的使用程序是什么?使用后,选用的策略是否能使学生的学习发生有效的改变?如果不能,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应该重新选择什么策略?同一种学习策略还可运用于其他类似地方吗?
  (《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年第4期)
  
  联结理论与语文教学的选点设计
  
  段双全的《浅论“联结理论”与语文教学选点设计》一文着重论述了“按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设计”的问题。文章指出“主动提供兴趣刺激”符合学习心理学的“联结理论”。联结理论运用“行为派”的学习观,将学习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巴甫洛夫经验反射式学习,另一种是操作性条件反射式学习。学习是学生受到外界的刺激,然后产生学习反应,从而获得知识技能的过程。好的语文教学的实质就是“教师备课提供有效的刺激”,“学生听课产生积极的反应”。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给学生的积极学习提供一个“好的刺激物”,这个“刺激物”能引起学生的兴奋反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语文阅读教学的心理切入点,就是寻找一种刺激因素。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学生感兴趣的、能满足学生需要的东西就是好的刺激物。根据学习理论与学习心理,语文教师可尝试从“新点”(不知的,另辟蹊径的),“难点”(知识能力一时达不到的),“疑点”(不合常情的),“异点”(有多种理解的),“奇点”(奇特少见的),“悬点”(吊人胃口的)等处来选点进行语文阅读教学设计。
  
  (《咸宁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